目录
湖南省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财政局关于2020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工作总结
镇2020年第一季度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区委区政府关于区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镇关于2020年度脱贫攻坚“春季攻势”
工作开展情况的总结
镇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镇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汇报
街道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街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开展情况汇报
市委市政府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市自然资源局关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报告
镇脱贫攻坚工作疫情应对分析机制的报告
市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影响分析应对情况的报告
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克服疫情影响脱贫攻坚采取应对措施的报告
镇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区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县2019年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报告
镇2019年脱贫攻坚基本情况汇报
湖南省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2019年,湖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机结合,咬定目标、一鼓作气,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全年可实现6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718个贫困村出列、2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不断强化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责任担当。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要求,保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的工作状态。一是坚定对标看齐。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系列会议精神,研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召开到村一级共5万多人参加的省委扶贫工作会议,举办党政领导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分级分类培训干部38.42万人次。二是带头压实责任。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专题会议等全年研究推进脱贫攻坚50余次。省委书记、省长分别带头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和“四不两直”专题调研,春节后上班第一天20位省领导深入贫困地区走访。分管省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脱贫攻坚,其他省领导合力推进工作落实。各行业部门履职尽责、尽锐出战,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巩固了“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上下促攻坚”的工作局面。三是强化攻坚保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省委明确攻坚期内县级分管扶贫副职原则上不调整,从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安排2名厅级干部到省扶贫办任副主任。省本级在中央财政安排我省专项扶贫资金55.1亿元(增长17.4%)的基础上,投入专项资金45.73亿元、增长20%;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020亿元,同比增长19.5%;51个贫困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61.9亿元。各地各部门重视程度、保障力度、工作强度不减,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人不撤。
二、全面排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精神,结合湖南实际出台《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组织30多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历经前后3轮摸排比对,摸清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底数,“两不愁”问题已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共涉及14.32万户46.19万人(包括部分非贫困对象在内)。针对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明确解决办法,压实工作责任,实行一月一调度,逐项逐户逐人对单销号。截至11月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已基本解决,并建立了常态化动态清零机制。建档立卡精准度方面:今年全省纳入符合条件贫困人口13539人,清退识别不准贫困人口14274人,录入边缘户111628人,标识脱贫监测对象78189人。严把脱贫退出质量关口,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实行签字背书,坚决杜绝“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义务教育方面: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133.12万人次、资助金额7.79亿元;劝返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384人,劝返率100%。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首批43所芙蓉学校项目已投入使用16所,2019年秋季新增学位17.4万个,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2万个。基本医疗方面:及时为新增贫困人口补缴保费,规范慢性病签约服务,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住院综合报销比例达87.55%,1153个卫生室“空白村”全部消除,定向扩招乡村医生1500人,实现行政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和县市二甲公立医院全覆盖。住房安全方面:投入省级以上专项资金14.63亿元,按照“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要求,对农村危房进行全覆盖鉴定,严控“超面积建房”和“举债建房”。全面完成6.44万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完成率100%。饮水安全方面:追加安排省级以上专项资金13.28亿元,统筹解决了7.64万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农村四类重点对象2.21万名,解决率100%。
三、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积极推动扶贫工作重心、政策支持重心、项目布局重心、社会帮扶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倾斜。一是加强联点指导。省委安排20位省级领导联系指导20个拟脱贫摘帽县,以“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清零和化解涉贫信访矛盾为重点,助推解决一批制约脱贫摘帽的突出问题。二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新增整合涉农资金的50%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新增安排4.4亿元资金支持深度贫困县,向20个拟摘帽县提前调度资金36.7亿元。11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3.53%,增减挂钩流转节余指标收益36.5亿元。涉及深度贫困县的危房改造户均补贴提高到3万元,选派1000余名科技特派员开展结对帮扶,安排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招生816人。三是务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完善山东与湖南省级联系机制,今年济南市援助我省湘西州财政资金3.0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9个,双方交流人才、干部920人次;配合做好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2019年14家中央单位投入我省贫困地区帮扶资金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28个;加大省内对口帮扶和“携手奔小康”力度,14个经济较发达市县落实帮扶资金4.39亿元。四是加大深度贫困群体帮扶力度。扎实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采取综合措施分类保障96.4万名社会救助兜底对象,共为2.2万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开展“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对11万余户深度贫困对象实施陪护照看、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服务,累计对接帮扶109.59万人次,帮扶资金8312.97万元。
四、紧扣脱贫质量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一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坚持“四跟四走”路子,完善“四带四推”举措,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村一品”工程和“千企帮村万社联户”行动,在贫困地区布局并强力推动百千亿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全年投入产业扶贫的资金超过20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91个,带动306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增收。积极推进消费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成功举办第21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和2019湖南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北京、深圳等产销活动,成交金额112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分别新增112.5亿元、21.86亿元,逾期率连续16个月控制在1%以内。今年5月,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现场会在我省召开,9月我省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二是全力推进就业扶贫。深化扶贫劳务协作,建实任务清单、稳岗清单、责任清单,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就业扶贫信息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省政府驻外办事处作用,积极对接广东、山东等省份,促进105.4万贫困劳动力跨省转移就业。建设就业扶贫基地1047家、就业扶贫车间2958个,设立生态护林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岗位16.5万个,吸纳52.7万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目前,我省共有190.6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稳定就业率达97.3%。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对我省就业扶贫作出“坚持不懈才能不断完善提高,久久为功才能见到实效。湖南的做法应该肯定,走出了就业扶贫的路子”批示。三是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管理。将搬迁安置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保障服务紧密结合,在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1213个、特色产业基地3426个、基层党组织898个。目前,我省“十三五”69.4万人的搬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入住率、拆旧率、复垦率分别达99.7%、96.1%、91.1%,16.8万户搬迁对象实现脱贫。今年4月,我省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四是加强已脱贫户的分类管理。将已脱贫户分为稳定脱贫户、巩固提升户、兜底保障户三种类型,采取“一户一套餐”“红黄绿卡管理”等模式精准施策,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及时将351名因病因灾返贫人口纳入了重点帮扶。五是加快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在部分市州探索建立稳定脱贫和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目前郴州市已出台《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实施意见》。
五、从严从实推进问题整改和作风建设。一是坚决整改脱贫攻坚突出问题。以中央2018年对我省常规巡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扶贫成效考核、扶贫审计等指出的问题为主线,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扎实整改突出问题,努力做到村村清零、户户清零、事事清零。截至8月底,中央指出和全省排查出的个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涉及体制机制问题均纳为常态化工作。9月上旬,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组对我省问题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坚决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省委出台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意见和20条措施,扶贫数据主要通过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上报,市一级原则上不对县(市、区)进行考核、直接使用省对县级考核结果,2019年省级层面开到县级的扶贫会议减少了40%、下发规范性文件减少了32%。三是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由省纪委省监委牵头,重点监督一批、直查直办一批、挂牌督办一批、约谈问责一批、通报曝光一批,坚决查处截留私分、虚报冒领、优亲厚友和不作为等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2019年扶贫领域新查处案件5821件、党纪政务处分5584人,扶贫资金违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四是严格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完善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规范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加快资金使用拨付,从严开展第三方专项核查,实行扶贫审计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六、多管齐下广泛凝聚攻坚合力。一是突出党建引领。省委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政治建设考察,推动各级各部门定期开展脱贫攻坚“一述职两评议”主题党日活动。在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的前提下,全省提拔重用17名优秀县委书记、占比4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2.5%,9名扶贫办主任进入县处级领导岗位;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468个,调整村干部921名、驻村干部1257名,有效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树立鲜明导向。省委书记、省长连续6年在“扶贫日”联合发表署名文章,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组织评选“百名最美扶贫人物”,4名对象获评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坚持驻村帮扶表彰宣传一批、提拔重用一批、约谈提醒一批,累计宣传表彰7653人次、提拔重用1525人、约谈提醒983人,对49支脱贫村工作队力量减弱问题及时约谈整改。三是激活内生动力。开展扶贫扶志扶智行动,开设符合贫困人口特点的培训课程,在省级媒体发布“脱贫攻坚群英谱”,在乡村挂出“脱贫光荣榜”,以自然村组为单位召开“扶贫夜话”“屋场会”“户主会”,激励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今年单独安排4亿元资金支持非贫困县,对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12067个非贫困村派出驻村工作队。注重通过“微服务”“微建设”解决小问题,有效防止“悬崖效应”。五是扩大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中国社会扶贫网千亿工程”,爱心人士注册数近1000万人,扶贫众筹募捐达到1亿元以上。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三五”时期,我省聚焦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省定经济薄弱村、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以及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组织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合力攻坚下,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工程实施4年来,纳入建档立卡的省定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542114人(2016年初确277万人,经过4年动态调整后为254万人),已实现脱贫254万人,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其中2019年脱贫约55.15万人,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标准,其中2019年达标97个。“6+2”重点片区和革命老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有望全部“摘帽”。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六个着力”。
一、着力强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
扎实开展建档立卡人口动态调整和已脱贫人口“回头看”工作,严格执行“两公告四公示两比对”(申报公告、脱贫公告、村级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级确认公示、异议复核公示,数据比对和入户核对)程序,推动各地查漏补缺,提高脱贫质量。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双轮驱动”,对有劳动能力的对象按照每人1600元标准安排精准帮扶资金,推广“园区+基地+农户”模式,累计为70万低收入农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4亿元,有165万人通过产业就业等开发式措施实现稳定脱贫。对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省农村最低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520元;对既不符合条件又无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群体,落实集体经济分红、社会组织定向帮扶、地方政府兜底等综合措施。全面落实重残、重病“单人保”制度,建立低保“缓退”机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人不少、一户不落”。
二、着力解决“三保障”突出问题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专项行动方案,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现场会、座谈会密集部署。举办“三保障”专题研究班,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强化数据比对和精准帮扶,合力推动“三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义务教育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学生资助资金466亿元,累计资助学生1795万人次,其中财政投入占学生资助总资金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各地在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上,均基本完成规划任务,改薄成效明显。搭建全省建档立卡困难学生信息库,全面建立精准教育资助和控辍保学机制,截至12月底,全省3188名建档立卡疑似辍学学生已降至5人,因贫失学辍学现象基本消除。
基本医疗方面。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四道医疗保障,落实“三免两提”(免个人参保缴费、免住院起付线、免费参加体检,提高门诊慢病报销比例、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和“一降两建立”制度(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建立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低收入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至15个百分点,大多数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将低收入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总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住房和饮水安全方面。对需实施危房改造的10284户省级建档立卡户,按照“一户一档”要求,加快改造进度,目前已全部竣工。持续巩固提升饮水安全成果,全面解决丰县、邳州、沛县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农村低收入人口饮水达到安全标准;到2020年底,苏北地区将全面实现集中供水,区域供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
三、着力促进村级集体增收和重点片区帮扶
对省定经济薄弱村,安排60万元或200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发展资源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集体经济。督促地方对未达标的97个村落实“包干”制度,对已达标村开展“回头看”,巩固帮扶成果。以“四挂钩两清单”(干部挂钩、南北挂钩、科技挂钩、企业挂钩、项目清单和政策清单)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富民工程,累计下达农业产业富民专项资金6.12亿元,累计实施项目233个,带动6300多户低收入农户和270多个经济薄弱村增收。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累计投入帮扶项目1400个、总额40亿元。推进“互联网+扶贫”与“产业+电商”,130多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成为“淘宝村”,8.3万低收入人口参与经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完善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动态调整机制,苏北5市累计形成扶贫资产53.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4.7亿元。深化“五方挂钩”帮扶,全省262家省级“五方挂钩”单位累计协调落实帮扶资金77.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160个。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投入重点县区、重点片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资金252亿元。坚持把6个重点片区作为主战场,省四套班子办公厅等牵头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规划深入实施,累计实施整体帮扶项目2680个,其中25个关键工程项目已完工24个,片区面貌发生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持续巩固提升黄桥茅山革命老区富民强村行动成果,累计投入专项支持资金1.33亿元,老区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着力强化精准退出
围绕户脱贫、村达标、县摘帽,确保实现脱贫攻坚和我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目标。对户脱贫,严格把握现行脱贫标准,充分发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精准功能,对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6000元或者“三保障”存在问题的,一律不得认定脱贫,且必须严格执行“五签字五确认”(识别人签字确认、农户签字确认、帮扶人签字确认、检查验收人签字确认、农户签字确认同意销账)程序,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对村达标,按照“既要说清楚有多少人多少村脱了贫,也要说清楚是采取什么措施脱的贫”要求,严格审核村集体增收台账,实地查看帮扶项目和收益情况,并组织第三方对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发展补助资金开展绩效评价,确保收入真实可靠、不含水分。对县摘帽,明确摘帽程序,要求县总结申请、市审核申报,组织第三方机构对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率和精准度、省定经济薄弱村达标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开展独立评估。在以上工作基础上,2020年1月上旬统一组织开展省级验收,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五、着力构建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积极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不脱责任,“扶上马送一程”,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持深化产业就业扶贫,大力建设“三批两园”(一批优质高效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一批扶贫特色产业基地、一批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南北挂钩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扶贫产业园),引导低收入人口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高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稳定创业就业。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倡导参与式扶贫,采取以奖代补、鼓励多劳多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建立缓解支出型贫困机制,针对建档立卡人口80%因病因残致贫实际,在推动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基础上,推广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村级医疗互助等做法,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积极解决支出型贫困难题。强化子女赡养责任,推广孝善基金、签订赡养协议等做法,着力解决分户老人脱贫问题。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衔接,对疾病、遭灾等情形落实临时救助、专项救助、商业保险、资产收益扶贫等多层次、复合式的保障性防贫措施,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建立“阳光扶贫”省级数据分析运用平台,推动建档立卡数据与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定期交换;通过主动申报、入户调查、数据比对等,强化对已脱贫、未脱贫和边缘人口的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帮扶。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推行防贫保险基金、“防贫宝”等防贫保险模式,有效遏制返贫难题。
六、着力推动责任落实和作风改进
积极配合省人大做好《江苏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执法检查,认真吸纳省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对“两不愁三保障”、项目资金监管等多项制度作了修改完善。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全面督查,开展脱贫攻坚问题大排查,抓好政治生态扶贫监测,动真碰硬反馈问题,逐条逐项解决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加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大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力度,2018年及以前结余资金已清理归零,有省定脱贫任务的县已全部建立项目库,累计储备优质项目6192个,扶贫项目由政府“配餐”走向农户“点菜”。把作风建设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扎实开展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做好扶贫“12317”监督举报电话受理工作,累计处理674个,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总体来看,我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能够如期实现既定目标任务,但对照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机制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部分扶贫对象脱贫基础脆弱。从2016-2019年低收入人口脱贫情况看,依靠产业发展、就业援助等开发式措施脱贫人口165万人,占65%;依靠兜底保障措施达到脱贫标准的89万人,这89万人自主脱贫动力不强,政策性和转移性收入占很大比重,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因素尚未得到根除,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余钱”不多,存在一定返贫风险。一些已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提供配股分红、配资分红、代建门面房或标准厂房出租等传统途径增收,增收门路和办法还不够多。二是“三保障”仍需持续加强。极个别地方还存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孩子辍学现象。少数地区健康扶贫相关政策配套衔接不够,“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落实仍有提升空间;住院合规费用个人自付比例虽然控制在10%以内,但大多是兜底解决,县级财政压力较大。危房改造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的政策尚未做到有效衔接,验收和资金拨付有待加快。三是产业就业扶贫力度仍需持续强化。一些经济薄弱地区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业产业项目选择难、组织实施难、后续配套难等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好的产业项目、有效的脱贫模式还不够多。少数地区在项目选择上注重短平快,导致产业项目体量小、产业集中度不够高,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等。四是以县为单位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任务仍然较重。各地围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了很多探索创新,但系统性、深入性和前瞻性不够,需要完善提升、持续推进。同时,基层普遍反映扶贫系统编制少、力量薄,乡村扶贫干部待遇偏低、任务重,希望在严管的同时,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更多倾斜,切实保护好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保持脱贫攻坚目标不变、政策不变、帮扶不变、责任不变,一鼓作气、乘势而为,保持攻坚状态、强化攻坚责任,集中兵力攻克最后堡垒,全面排查解决存在问题,坚持不懈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目标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向全省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问题整改。认真梳理脱贫攻坚问题大排查、全面督查、巡视整改、部门监督等反馈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工作清单,逐个问题过堂,逐一销号解决,确保上半年全部整改到位。对少数未脱贫人口、未使用资金、未实施项目,加大攻坚扫尾力度,确保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资金全部拨付到位,项目规划全部完成,为“交卷”打好基础。二是完善帮扶政策。严格落实中央“四个不摘”(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政策、不摘监管)要求,坚持投入不减、力度不降、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保持产业就业、“三保障”、扶贫小额贷款等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已脱贫农户做到帮扶不脱钩、政策不断档、监测不放空,防止出现反弹。对边缘人口强化跟踪监测,防止出现工作盲区。对已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运用好农村各项改革、村级公共空间治理等成果,逐步健全稳定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对12个重点县(市、区),继续深化“五方挂钩”帮扶和工作队驻村帮扶,加大南北共建园区、产业转移等支持力度,通过区域发展更好带动扶贫开发。三是深化产业扶贫。推动政策资源、财政投入、发展要素、人才优势等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厚植产业扶贫新优势。推动产业扶贫与电商扶贫、消费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收益分配调整机制,提高低收入农户参与度、受益度。推动扶贫产业园、农民返乡创业园、扶贫车间提档升级,加大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和人才回引力度,强化低收入人口岗位补贴和技能培训,实现就近就业创业、稳定增收致富。四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总结各地各部门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动态监测,防止边脱贫边返贫。强化综合性保障措施,紧盯“病残孤老灾”等重点人群,落实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强化扶贫扶志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低收入群众参与产业就业扶贫,打开自主脱贫通道。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五级书记抓扶贫、人才驻村等责任体系,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支持体系,产业就业、“三保障”等政策体系,“五方挂钩”帮扶、整体帮扶和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等帮扶体系,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五是常态督查考核。健全脱贫攻坚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对重点县、重点工作开展督导。强化建档立动态调整机制,融通“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以县为单位对扶贫存量资产开展全面摸查、确权登记,进一步规范收益使用分配。把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贯穿始终,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深入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活动,组织对脱贫攻坚干部进行分级分类培训,着力减轻基层负担。六是统筹谋划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统筹谋划“十四五”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顺应减贫新趋势,调整减贫战略新思路,拓展减贫群体新范围,培育减贫新动能,在统筹城乡常态化减贫助弱机制、解决支出型贫困机制、构建防止返贫机制、强化产业带贫减贫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为全国探路。
关于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在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人大农工委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有力促进我县脱贫退出后“四个不摘”政策落地落实,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19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范东升、副主任柳学全带领人大代表视察组深入到部分乡镇实地察看和了解近一年来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召开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乡镇领导、合作社和驻村第一书记代表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听取了县扶贫办工作情况汇报,征求了与会人员的意见,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强化监管,压实责任,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截止2018年底,全县累计实现贫困户25299户、84705人增收脱贫,1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由12.5%降低到0.98%,顺利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
(一)压实责任,强化监管,夯实脱贫基础
为如期实现2018年贫困县“脱贫摘帽”,下发了《商城县脱贫攻坚“全面总攻”实施方案》,建立起责任机制、调度机制、督导机制、奖惩机制“四项战时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脱贫攻坚指挥部、战区、行业扶贫主管部门、帮扶责任单位、乡镇(处)、村“两委”、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9级工作职责。继续落实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五天四夜”工作制和帮扶责任人定期帮扶日制度,开展常态化的帮扶。不断强化脱贫攻坚工作监管,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专项巡视、专项督查,对查处到的问题及时曝光,限时整改,对扶贫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通过压实靠牢责任,监管提升作风,不断夯实脱贫基础。
(二)持续发力,突出重点,巩固脱贫成果
在实现脱贫摘帽后,为始终保持攻坚态势,巩固脱贫成果,我县出台了《商城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全面贯彻“四个不摘”新要求,着力在持续提升帮扶力度、持续提升薄弱环节、持续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持续提升群众内生动力、持续提升工作监管上下功夫。继续落实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安全饮水、光伏发电、公益性岗位等扶贫惠民政策。2018至2019两年,全县共统筹涉农资金8.29亿元,重点完善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基层文化设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住房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强化金融服务、鼓励转移就业等方式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通过重点强化基本保障,精准施策惠及民生,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三)创新机制,彰显特色,提升脱贫质量
结合商城县实际,创新提出了“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和“产业树”扶贫模式。通过走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打造了“其鹏茶”、“山信米”、“长园油”、“兄弟薯”、“和盛菇”“詹氏蜜”等多种特色“产业树”品牌,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企业和合作社壮大的双赢局面,彰显了商城特色。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全县50余个旅游重点村的500余户2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选聘“名誉村长”,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广泛设立爱心超市,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兴办实体、发展产业、入股分红等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稳定收入。实施贫困人口轻度慢性病专项救治,减轻群众看病负担。通过开拓工作思路,扎实开展问题整改,不断提升脱贫质量。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扶贫亟待加强。产业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不够;一些扶贫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缺乏深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联贫带贫能力有限;部分扶贫产业贫困户参与程度低,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弱;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少、产业人才匮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三保障”方面仍然有短板。虽然目前已经总体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做到保障有力仍显不足。一些偏远乡村还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对一些因身体原因不能入校的学龄儿童,还不能完全做到送教上门。健康扶贫政策仍需完善,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不规范,多流于形式;医疗托底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医疗现象。住房安全方面,一些易地搬迁项目重搬迁轻扶持,配套产业和促就业没跟上,后续缺乏支撑;一些边缘户的住房改造存在困难。
(三)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扶贫资金监管粗放,使用中的精准度有待加强。部分扶贫资金的使用存在管理滞后、拨付进度缓慢、使用效率低的现象。如:产业发展资金的投放不够精准,项目选取不够精细,分红和回收成本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困难。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不畅,地方配套难度大。金融扶贫政策体系建设较慢,信贷覆盖不广泛,户贷户用率低,且贷款用途监管不严,未能有效助推产业发展。
(四)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一些群众对扶贫政策一知半解,争当贫困户挣国家资金扶持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自我发展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帮扶单位、乡、村的帮扶方式方法简单,重“帮”轻“扶”,培养“造血”能力的措施少;部分同志对摘帽后的工作存在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有侥幸应付工作的现象。
(五)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虽然我们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但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仍然很薄弱。脱贫群众创收渠道单一,扶贫方式方法单一,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在实现“三保障”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项目投入上还有差距,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软弱涣散村的整治还需加强;我县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缺乏建设主体和优秀人才。不解决长效机制问题,不走出良性发展的路子,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返贫压力将逐步增大。
三、工作建议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产业扶贫与产业区划、规模和现有基础相统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社会化服务,引导特色农产品走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推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的发展,加快推进贫困乡村提升工程;推动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对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
(二)强化基本保障,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从教育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着力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严格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长效的因病返贫预防机制。做好易地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重点强化搬迁户后续扶持措施,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同步谋划、同步建设和同步推进。
(三)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继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确保财政投入与脱贫任务相适应,杜绝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和政府举债来扶贫;从程序上和制度上推动由资金使用去向监管向资金使用效率监管的转变。拓宽小额信贷覆盖范围,规范小额信贷发放和监管程序;积极探索将社会扶(四)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要切实减轻基层扶贫工作负担,杜绝重复无效的调研和“表格“创新;要严格监督检查,狠抓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扎实抓好驻村帮扶工作,加强驻村指导和扶贫干部培训;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提高基层组织和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扶技并重,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力度,增强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五)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体制机制。要明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具体要求,稳定后续帮扶政策措施;要实施动态管理,积极预防返贫;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非贫困村、软弱涣散村的脱贫帮扶体系,确保脱贫攻坚全覆盖;加快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激励机制,确保山区有人才、留得住;尽快研究2020年后的减贫长效机制,为脱贫摘帽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
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高青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以扶贫质量和脱贫成效为重点,聚焦解决突出问题,主动作为、高位推进、狠抓落实,在防返贫、促增收、强保障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
一、2019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2019年我县已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70户9056人,“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政策实现全覆盖。创新实现对县内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中职除外)补助由先缴后补调整为财政直接代缴;县域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门诊实行“两免两减半”,住院及门诊慢性病在定点医院实现了“一站式结算”,经特惠保险报销后,个人承担费用不超过政策范围内医疗总费用的10%;着力解决住房安全问题,“利奇马”台风过后,对贫困户居住房屋进行全面摸排,196户存在安全隐患的贫困户房屋已全部整改完成;饮水安全全部落实到位,重点村及非重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自来水入户入室;116个重点村全部实现“五通十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
(二)产业扶贫成效进一步提升。2016—2018年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14亿元,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和扶贫工作重点村实现收益全覆盖。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2019年整合各级产业扶贫资金1364万元,集中投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为全县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再添保障。全县32个扶贫产业项目截至2019年9月30日累计实现分红2257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增收700余元。
(三)脱贫稳定性日益增强。累计筹措资金300余万元,建设11处扶贫“爱心超市”,在全市率先实现扶贫“爱心超市”全域覆盖,4981户贫困群众兑换到了心仪的物品,内生动力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即时帮扶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有返贫致贫风险农户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的工作方案》,从源头上防控脱贫人口返贫和非贫困人口因病、因灾、因学致贫,确保不出现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返贫,不出现一户非建档立卡户致贫。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全部达到4500元以上,稳定超过市定脱贫标准,收入超过5000元的贫困人口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96.4%。
(四)扶贫领域问题摸排整改扎实推进。全县5070户贫困户和32个扶贫项目全部摸排一遍,发现问题576个,排查出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贫困户居住环境需持续改善。二是个别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需加强政策教育、激励引导,激发内生动力。三是项目管理、资金使用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0年,我们将按照“12345工作思路”,抓好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争先进位。
(一)坚持一个统领
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围绕两个目标
1.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确保我县扶贫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三)抓好三个落实
1.责任落实。围绕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进一步夯实各镇(街道)主体责任,完善行业部门及联户干部扶贫工作责任清单,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层层传导,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凝聚起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2.任务落实。落实一收入、二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重点村五通十有三万元等指标任务。深入贯彻《中共高青县委、高青县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坚持精准方略,坚持标准质量,把握脱贫攻坚工作阶段性特征,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步步深入、扎实推进、提质增效。
3.工作落实。坚决落实“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始终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抓好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更好适应脱贫攻坚的需要。
(四)创新四个突破
1.内生动力有突破。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靠双手改变命运,有尊严的实现脱贫。一是发挥好11处扶贫“爱心超市”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家居环境、提升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倒逼联户干部到位率的积极作用,将“爱心超市”打造成集政策宣讲、干群融洽、经验交流、互帮互助、供需服务于一体的精准扶贫新平台;二是大力开发公益岗位,在村庄环境整治、治安巡逻、基础设施维护中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参与机会,并动员爱心企业、爱心团体积极参与,以订单帮扶、居家劳务、产业捆绑等形式,逐渐建立联结机制;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开展春风行动、巾帼创业、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搭建扶贫车间、小微产业园等就业平台,帮助有劳动技能的贫困人口充分就业。
2.智慧扶贫有突破。发挥好高青县扶贫开发指挥平台作用,在联户干部帮扶政策到位率和贫困户政策享受、收入监测上实现新突破,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及时解决。建立数字化扶贫档案,打造集智慧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切实减轻基层填表报数的负担。
3.两区共建有突破。将项目建设与滩区迁建紧密融合,社区与园区配套建设,确保群众搬得出、能就业。2020年计划整合扶贫产业资金1500余万元,投入木李镇、黑里寨镇实施的小微产业园项目,力争项目当年完工,当年见效。
4.长效机制有突破。探索建立统筹发展、共建共享、内外联动、市场引导、组织保障和扶贫资金持续积累发挥作用的“5+1”长效机制;整合部门资源,指导各镇(街道)大力筹措资金,专账管理,用于完善即时帮扶机制,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实行动态调整、台账管理,确保不出现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返贫,不出现一户非建档立卡户致贫;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序衔接。
(五)强化五个到位
1.党建引领到位。通过“脱贫攻坚红旗村”选树、三资清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着力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以村集体增收助推脱贫攻坚,从而形成扶贫工作的“大合唱”。
2.政策覆盖到位。突出问题导向,逐一查摆,补短板、强弱项,压实各行业部门职责,强化帮扶责任人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从产业、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解决贫困群众的迫切所需,让贫困群众尽享国家扶贫政策的温暖。
3.项目管理到位。抓好扶贫产业项目的运行实施,实现效用最大化,加强项目管理“四权四率”,保障收益持续提升,贫困户持续受益。特别是脱贫攻坚期结束以后,在厘清扶贫资产权属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资产后续管理制度,明确保管、使用和维护各环节责任,确保扶贫投入形成的资产管理规范,责权清晰。
4.督查考核到位。加大暗访调研力度,把好验收核实关,切实提升问题整改质量,确保整改不彻底不放过,成效不明显不放过。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实行暗访式调研常态化,减轻基层负担。狠抓巡视、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做好信访舆情工作,对脱贫攻坚政策不力、措施不当、责任不明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移交有关部门。
5.档案整理到位。高质量、高标准对精准扶贫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通过拍摄一部扶贫纪录片,编印一本脱贫成效画册,全面、客观、真实展现我县脱贫攻坚成效。
下一步,我县将坚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工作理念、“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工作追求和“大抓落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确保我县扶贫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财政局关于2020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财政局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关讲话精神》,并转发了《凤台县财政局层转财政部关于加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财税政策落实和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财办〔2020〕12号),认清当前形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应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支持脱贫攻坚复工复产,确保如期完成我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加快扶贫资金和项目对接
截至目前,各级下达凤台县用于脱贫攻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指标共计4415万元,已全部拨付到相关扶贫主管部门。今年共实施扶贫项目21个(产业扶贫项目12个,住房提升1个、教育扶贫3个、金融扶贫1个、光伏运行维护1个、脱贫攻坚培训项目2个、其他项目1个),具体情况如下:
1、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61万元,2019年底已提前下达到我县并于1月6日完成财政拨付。其中:
拨付凤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20万元,用于“凤台县森林苗圃2020年中山杉产业扶贫基地建设项目”(资产收益扶贫项目)。
拨付凤台县农业农村局541万元,用于“凤台县正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猪养殖猪舍改(扩)建扶贫项目”。
2、省级扶贫资金590万元,市级扶贫资金312万元,于3月9日拨付县农业农村局,用于发展我县产业扶贫、直补项目、扶贫培训等。
3、2020年年初预算安排县本级专项扶贫资金2652万元,于3月9日拨付县农业农村局1768.45万元用于产业扶贫;拨付县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283.55万元教育扶贫及光伏扶贫;拨付县地方金融管理局400万元用于金融扶贫;拨付县住建局200万元用于贫困户住房提升项目。
截至目前,县财政局对各扶贫相关单位使用扶贫资金情况进行了统计,总体支出率为47.6%,
二、安排政府债券资金
根据皖财债〔2020〕10号、财预〔2020〕8号《关于使用2020年公开发行政府债券资金的请示》,3月9日已拨付县扶贫办政府公开发行债券203万元用于脱贫攻坚,主要用于我县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对石台县帮扶资金
2020年年初预算安排对石台县扶贫帮扶资金1500万元,经与县帮扶办对接,3月13日完成对县帮扶办资金拨付。
四、加快推进资产收益扶贫
2020年元月6日县财政拨付县自然资源局中央扶贫资金32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凤台县森林苗圃2020年中山杉产业扶贫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具体实施情况:
项目实施单位是凤台县森林苗圃,在凤台县武集林场内新建中山杉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中山杉苗木繁育面积230亩,育苗46万株。项目建成后,每年带动16个贫困村及100户以上贫困户增收,资产归贫困村所有,带动贫困户在合同期内稳定增收。合同6年到期后,固定资产由贫困村决定使用方向或继续实施。
五、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自2015年到2020年3月底,实际发放扶贫信贷业务4688笔(户),放贷累计达11031.39万元,其中2016年554.51万元、2017年5494.66万元、2018年3348.40万元,2019年647.48万元,2020年986.34万元。目前余额3500笔(户),8990.39万元。今年共发放822笔1183.77万元,均为续贷的光伏贷。贴息方式为按季贴息,分别年度贴息为:2016年1.72万元、2017年165.51万元、2018年362.64万元、2019年440.74万元、2020年一季度108.85万元。其中“户贷企用,分贷统还”情况共有626笔,贷款额为2266.53万元;一自三合模式863笔,3491.95万元;光伏贷2327笔3159.28万元,其他户贷户用25笔72.62万元(重合342笔,原因为贫困户贷款5万元,其中12630元用于建光伏,37370元用于户贷企用)。风险补偿金原额度300万元,2019年5月又新增风险金628.8万元,累计达到928.8万元。
六、加强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
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精准使用,县财政局、扶贫办共同修订了《凤台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9〕29号)、印发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负面清单”的通知》(财农〔2019〕30号)、《2020年凤台县财政局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农业〔2020〕15号)、《凤台县财政局凤台县扶贫办关于做好2020年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农业〔2020〕8号)、《凤台县财政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实施方案》(农业〔2020〕17号)等文件。资金项目的安排使用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程序使用,具体使用方向及项目严格按照相关程序经实施主管部门严格审查,通过县扶贫领导小组以正式文件批复后实施,保证资金重点投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资金的精准使用。
七、提升产业扶贫项目质量。
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切实抓好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动态掌握资金项目落实进度。要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基础好的镇村组织实施产业扶贫,不简单强调项目规模和覆盖面。对正在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要强化指导,确保项目切实发挥带贫减贫效益;对拟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要科学立项,严格把关,建立完善带贫减贫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保障产业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到位。
镇2020年第一季度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六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上级会议、文件精神,扎实开展了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现将2020年第一季度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六镇镇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贫951户2133人。其中2014年脱贫104户288人;2015年脱119户309人;2016年脱贫281户500人;2017年脱贫199户425人;2018年脱贫170户405人;2019年脱贫户58户148人;2020年拟脱贫户20户58人。
二、疫情影响和攻坚形式分析
在本次新冠疫情中,六镇镇严格防控,扎实工作,防止外来输入感染及疫情扩散。截止目前,无感染及疑似病例人员,全镇贫困劳动力已返回就业727人,扶贫车间经营主体已复工。
(一)“两不愁三保障”受疫情影响情况
因疫情影响,镇内贫困户产业滞销、企业开工复工等问题已基本消除,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和春耕备耕工作已全面恢复正常;对贫困户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问题进行排查,暂未发现受疫情影响存在困难的情况,但全镇有贫困户1户纳入2020年危房改造计划。
与教体局对接,联系电信局上户为贫困户调试设备,统筹协调解决贫困户子女接受教育问题,先后为7名贫困学生解决网络问题,实现贫困学生停课不停学的目标。提前摸排谋划我镇春季教育扶贫项目,其中学前教育17人,小学60人,初中48人,中职20人,高中21人,高职16人,共需资金9.35万元。
(二)产业扶贫受疫情影响情况
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受疫情影响的主要为鸡、鸭、鹅、水果等产品销售难,原材料引进难。我镇积极对接各相关部门,帮助畅通交通物流,拓展销售渠道,通过微信朋友圈、政企收购及其他方式,全部解决销售和生产资料问题。
同时为减轻疫情对贫困户2020年产业发展的影响,我镇提前谋划摸排贫困户发展产业情况,预计共有234户意愿发展自种自养产业。
(三)光伏扶贫受疫情影响情况
目前全镇103户贫困户完成建设光伏电站447kw,其中2016年95户建设光伏电站411kw,于2016年12月并网发电;2017年8户建设光伏电站36kw,于2017年6月2日并网发电。目前各电站运行正常,2020年共发放给103户259人扶贫户光伏受益资金4.2465万元。
(四)就业扶贫受疫情影响情况
全镇贫困劳动力受疫情影响年初未能及时外出务工434人,主要是因疫情影响企业未复工、交通不畅通等原因,暂未返岗就业,其主要从事制造业、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目前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交通恢复,已经陆续返回就业,同时我镇依托安徽依瑞化妆有限公司,落实扶贫车间(驿站),解决11个贫困人口就业,截止3月底全镇已就业贫困人口共727人。
(五)健康扶贫受疫情影响情况
把健康扶贫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结合疫情防控。通过镇村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坚持把疫情防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到每户每人。
我镇2020年为全镇951户2133人名贫困人口代缴新农合。六镇镇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提供免费上门体检、简单医疗。
三、采取应对疫情影响的措施及成效
1.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疫情防控。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县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科学安排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考验,聚焦脱贫攻坚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夯实基础,瞄准剩余贫困人口精准施策、重点攻坚,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和脱贫攻坚战。
2.强化帮扶,抓实抓细工作。一是疫情发生后,全镇村干部积极响应,全部到岗到位,及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摸排贫困户感染疫情。全镇贫困户951户2133人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二是重点关注贫困户的“不愁吃、不愁穿”问题,对每个贫困户家中储备的粮食和蔬菜、过冬衣物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对个别贫困户缺少食物的,统筹协调解决,并送粮食上门,解决群众吃穿问题。三是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制定2020年详细帮扶措施,抓实抓细脱贫和巩固提升举措,确保实现精准帮扶。
3.聚焦扶贫本源,织牢保障底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安全饮水,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筑牢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防线。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全省采取网络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但因贫困户家庭条件较差,部分贫困户难以正常接收网络进行学习。镇扶贫办与县教体对接摸排上报7户贫困学生网络教育问题,电信局上户为贫困户调试设备,统筹协调解决贫困户子女接受教育问题,实现贫困学生停课不停学的目标。
4.突出就业扶贫,确保稳岗就业。一是我镇对全镇贫困户返岗就工情况进行摸排,鼓励贫困户积极联系原就业企业,落实就业岗位。对因疫情影响无法就业的,积极联系县人社部门,对接统计县区企业务工需求,积极鼓励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于县内企业就业,有效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双赢。二是积极推行我镇企业复工复产,吸收贫困户就业,督促复工企业和人员做好防控措施,有效保障疫情期间复工安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整体工作为切入点,以推进六镇扶贫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目标,打好疫情防控战和脱贫攻坚战。县镇村全体帮扶责任人以全镇2020年脱贫户稳定脱贫为重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真抓实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方面工作。
下一步我镇将以更加过硬的担当、过硬的作风、过硬的举措,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目标,建立倒逼机制、压紧压实责任。一是要做好收入过低户的增收工作。镇和县扶贫办、十大工程单位、帮扶责任人等单位部门和个人要利用对口帮扶、东西协作、个人人脉等平台资源,为贫困农户外出务工推荐工作,提供就业岗位,尤其是要对因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再外出人员,要结合他们的特长、身体条件,在本地帮助寻找合适的工作或者引导他们发展好增收产业,要加强对已落实增收项目的管理,促使尽早达产增收,同时为一些无劳动力的老人户申请低保等兜底帮扶政策。二是做好义务教育保障工作。县镇村帮扶责任人加大上门宣传和学校落实督导包保教师上门辅导授课或指导学生正常上网课,并确保学生在学校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能够到校正常上课。三是做好动态调整工作。确保贫困户应纳尽纳、应退则退,保证贫困户人员增减及时,及时将国办、省办信息更新到位。四是保证贫困户安全饮水。结合本次延伸供水管网工程,在前期对贫困户所在村及附近现有集中供水工程踏现场勘基础上,对部分集中供水站进行管网改造,将集中供水工程供水管网延伸入贫困户家中,解决居住地相对集中的107户贫困户饮水问题。五是狠抓实抓特色产业。把推进产业扶贫,提升产业帮扶项目质量,强化保障措施,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将继续推进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大力促进村级产业发展。六是做好光伏电站维护工作。包括白酒村、孙家村、柴岗村在内的4个光伏电站,通过协调安排适宜贫困户成为管护人员,并进行安全、运维知识培训,通过定期汇报电站运行情况,确保电站良好运行,并保证资金岗位安排得当。七是全面开展健康扶贫。继续落实“351”、“180”扶贫政策,降低贫困户医疗费用负担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保障,从经济上解决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八是进一步加大宣传。镇村和有关部门及帮扶责任人要经常开展联系走访活动,除不定时开展电话、短信、微信联系沟通外,还要下村入户,当好政策宣传员。要重点宣传各项惠民政策的条件要求和相关纪律规定,引导贫困户树立依法依规享受帮扶政策的意识,让政策规定家喻户晓。
区委区政府关于区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2020年5月)
宛城区位于市中心城区东部全国粮食主产区、丹江口库区移民重要安置区,全国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是一个城乡兼备、“三农”比重较大的市辖区。全区辖8个乡镇5个街道、159个行政村,58个社区(含三个农村社区);国土面积6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万亩;总人口60.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1万人。
2019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区上下持续保持压力定力和攻坚态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圆满完成了汉冢乡周营村、瓦店镇小李庄村、金华镇东谢营村三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251户2315人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坑塘整治暨厕所革命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守护粮食安全、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工作被各级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在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居第四名。
一、全区贫困状况
全区共有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至2019年12月31日,已全部脱贫退出。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乡镇8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行政村(社区)16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088户10577人,其中,2014-2019年已脱贫3262户7500人,未脱贫1826户3077人,贫困发生率0.73%。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区未脱贫贫困户按属性分,特困供养户801户845人,户占比44%;低保贫困户1004户2185人,户占比55%;低保特困供养户21户47人,户占比1.15%。按主要致贫原因分:因病致贫873户,户占比47.81%,因残致贫666户,户占比36.47%,缺劳力致贫243户,户占比13.31%,缺技术致贫20户,户占比1.10%,因学致贫10户,户占比0.55%,其它原因致贫14户,户占比0.76%。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扛稳政治责任。一是强化政治担当。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区上下持续保持压力定力和攻坚态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二是健全工作机制。2019年出台了《关于调整南阳市宛城区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组的通知》推动完善了区四大家领导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了18个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负责全区脱贫攻坚工作;2020年根据工作需要,对专项工作组的设置进行了优化,出台了《关于明确2020年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组任务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专项工作组的工作职责及任务分工。区委、区政府每月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召开四次脱贫攻坚推进大会,部署推进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指导、组织协调和推进落实。三是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助脱贫”活动。建立处级以上领导“包乡联村帮户”制度,区四大家领导分包8个农村乡镇、选派21个工作队、68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精准帮扶;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助脱贫”活动,1934名公职人员帮扶到户到人,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在健康扶贫上,组建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为核心的“签约医生团队”,目前已签约5088户,签约人数10577人,贫困户签约率100%。2019年,全区各定点医疗单位累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4251人次,免收住院押金2595万元。累计实施一站式就医结算29087人次。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577人,已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100%。为358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办理了残疾证,为324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在教育扶贫上,出台了《宛城区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资金发放监督机制》、《宛城区贫困生动态管理机制》、《宛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将特殊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纳入区级政策保障范围的通知》等文件,有效保障了贫困生资助到位。2019年我区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965人(其中宛城区户籍1491人,外县区户籍474人),分春、秋两期发放资助资金共330.64万元。危房改造上,对所有贫困户房屋进行了安全评定,对疑似危房全部进行了鉴定。2019年我区列入危房改造计划贫困户685户,已全部改造完毕。饮水安全上,持续做好一年两次(丰水期、枯水期)的水质检测工作,加强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完成了2019年全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丰水期、枯水期水质监测工作,对162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出具了水质检测报告,全区所有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有保障。在社会保障上,2019年1月起,农村低保标准提高为不高于3880元。2019年保障对象补助标准为一类每人每月230元;二类每人每月170元;三类每人每月130元。2019年共为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3384户8408人,发放低保资金1715.232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特困供养1666户1686人,发放供养补助金853.284万元。
(三)聚焦重点,持续打好“四场硬仗”。打好“双基”攻坚硬仗。围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河南省存在问题和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国家、省反馈问题,我区开展了以澄清“基本政策落实和基础项目落地”的13大类98项工作底子为主要内容的“双基”攻坚活动,全面查问题、抓整改、补短板,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强化扶贫领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集中开展问题治理“回头看”,做到了信访回访率、办结率、群众满意率三个百分之百。目前,全区针对中央专项巡视反馈5大类15项问题,已整改完毕;针对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国家、省反馈65项问题,其中共性问题58项,个性问题7项,已整改完毕。打好“双业”攻坚硬仗。一是规范提升扶贫产业基地。全区8个乡镇已建18个农业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托管,资金入股,务工等形式带贫困户1172户实现增收。培育扶持大山科技园、壹加壹农业合作社、老农经合作社、绿野蔬菜合作社等区内9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社4家;市级龙头企业、示范社5家)采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技术培训+贫困户的带贫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劳务增收、资产收益、技术服务、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完成全区81个行政村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含21个贫困村)。如:宛城区茶庵乡袁黄庄村果蔬扶贫产业园,规划面积5900亩,一期建成面积4600亩,建成钢骨架大棚1700座,日光温室110座,每天务工达500余人,流转贫困户土地167亩,6个贫困户自建大棚亩,68个贫困户在这里就业,每户年增收8000--20000元,辐射到周边乡镇。带贫成效明显。二是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人数2757人,符合参加人社部门技能培训条件,并有参加人社部门技能培训意愿1136人,现已全部培训,每人每天30元生活补贴全部发放到位。加强公益岗位开发。与中原农险合作,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保险促就业模式,1294名贫困群众被选聘为农险助理协保员和农险宣传员;人社系统安置公益性岗位1056人,扶贫车间安置贫困劳动力85人。按照《宛城区产业就业扶贫奖扶暂行办法》规定,兑付8个乡镇289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资金25.87万元。选聘农业产业指导员,在全区21个贫困村选聘了64名农业产业指导员,加强了贫困户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打好“双貌”攻坚硬仗。以“三清一改”、“七改一增一树”为主攻方向,借助厕所革命、坑塘治理、垃圾治理,强化举措,全面提升贫困村村容村貌、贫困户户容户貌,让群众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累计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15890户、千村万塘整治553座,培育创建“四美乡村”示范村16个。21个贫困村的96个自然村围村垃圾和杂物都得到了清理,89个自然村基本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创新帮扶方式,五个中心城区街道办事处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50万元帮扶七个经济薄弱乡镇,帮扶资金全部用于“双貌”改善工作。打好“双扶”攻坚硬仗。一是印发了《宛城区“志智”双扶“三个一”工作要点》(宛区宣〔2019〕7号),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最美脱贫户”等评选活动,评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400多名,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同时,成立由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群众代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考评组,按照产业创收、务工就业、公益道德、环境卫生等内容定期进行“红黑榜”评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讲评会和故事会,评定结果挂红黑旗。二是区财政投入补助资金315万元,建成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1个。由区财政按照每个试点3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的标准,建成了28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这一阵地,2019年共举办“志智双扶”活动70多场次。三是大力推进爱心超市建设。全区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重点村,共建成爱心超市119个。
(四)强化资金监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2019年实施项目92个,总金额3803.367万元,已竣工项目92个,竣工率100%。宛城区扶贫资金总规模3803.367万元,其中上级资金2922万元、区级投入881.367万元,区级投入占中省资金1410万元的62.51%。目前支出总计3689.266万元,支出进度97%。
至2020年4月30日,我区2020年项目库共有项目125个,资金规模7527.57万元。我区已批复项目87个,涉及资金4081.57万元。目前已对接资金的项目共83个,对接资金3448万元,已拨付资金1128万元,拨付进度为32.7%。已开工项目78个,开工率93.98%,做到了项目等资金。
(五)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帮扶合力。创新推出城区街道办事处结对帮扶8个农村乡镇,落实帮扶资金1000万元用于“七改一增”、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组织技能培训,受益人数达300余人次;动员全区200余家企业结对帮扶11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1个、贫困户在40户以上的重点村43个、非贫困村53个,在全区推动形成了“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的社会扶贫攻坚合力。目前全区累计有1248名贫困劳动力通过“百企帮百村”活动实现了就业增收,其中到各类企业就业213人,因人设岗安置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1035人。至2020年4月,全区企业累计帮助贫困户增收910.74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504.82万元,捐资捐物折合资金405.92万元。
(六)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宛城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战疫与战贫”同步推进,确保脱贫质量与成色。一是迅速部署到位。1月31日,宛城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组织脱贫攻坚责任组长进村到岗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区162个行政村脱贫攻坚责任组长和68个驻村第一书记无一缺岗,全部进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加强联防联控。责任组长组织村级“五支队伍”力量在做好卡点值守的同时,对所驻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行全覆盖零死角排查;三是关心关爱特困群体。对被隔离贫困群众及鳏寡孤独、失能、半失能人员实行代为采购服务,生活困难的通过临时救助、组织捐助等措施确保生活不受影响;四是积极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分四批向全社会发布用工需求企业325家岗位信息12638个(其中区外企业即:北京市通州区、上海市、东莞、惠州、江门、深圳宝安区等地238家企业岗位信息3358个,区内企业87家岗位信息9280个),目前全区1730个劳动力(贫困劳动力534名)通过供需平台实现就业;五是开展消费扶贫“六项行动”。积极开展扶贫产品认定、扶贫市场培育行动,在国务院扶贫办“832”平台推荐供应商36家,发布扶贫农产品584个,居全市前列;开展脱贫攻坚“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活动,倡议学校、医院、爱心企业、预算单位等力量积极参与,实现销售额50.4万元;开展献爱心活动。疫情期间,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累计捐款捐物合计424.4万元,其中物资折合278.23万元,现金146.17万元。
(七)强力推进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工作。2020年4月3日,印发了《南阳市宛城区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四集中”兜底机构提升改造资金使用办法》和《特殊贫困群体识别及管理办法》,区财政拿出1000余万财政资金,用于“四集中”兜底机构改造提升、以奖代补等,确保做到“应兜尽兜、不落一人”。目前,全区共排查特殊贫困群体1170人,其中特困供养人员379人、重度残疾人330人、重症慢性病人员126人、失能半失能人员221人、孤儿12人、孤寡老人102人;区、乡规划改造提升兜底机构52个,其中精神病院2个、敬老院8个、卫生机构治疗康养中心5个、村级幸福大院37个,增加床位1231个,能够满足集中兜底需要。
(八)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活动和问题整改。宛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印发了《宛城区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方案》,并多次召开推进会议要求各乡镇将此项工作与“任务清零、问题清零、信访清零”行动同步开展。截至2019年12月底共排查问题76条,涉及医疗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26条、危房改造落实不到位问题18条、重度残疾人户未进行无障碍改造问题32条,已全部整改到位。
2020年4月18日,宛城区按照《南阳市2019年国家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暨市级对标自查发现问题整改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认真对标查找存在的弱项、短板。截至5月7日,宛城区共排查对标整改问题445条,已整改395条,且问题继续排查整改中。
(九)从严从实,促进作风转变。一是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组织开展扶贫领域落实“十个严禁”常态化问题排查,防微杜渐,筑牢防线。二是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开展以暗访为主的督查巡查,实行查找问题与指导工作并重,提高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考核评估方式,简化考核内容,突出考核重点,杜绝“搭车考核”。三是强化资金监管。先后制定了《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扶贫资金监管意见》、《扶贫资金审计监督实施细则》等制度,开展常规性“项目资金整治回头看”活动,不断筑牢制度篱笆。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确保现行标准下剩余1826户3077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切实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切实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围绕“两率一度”和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突出做好档卡资料完善、行业政策和增收措施落实、补齐工作短板等工作,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二是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采取“支部+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贫困户”的模式,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投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利益联结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三是进一步织密政府保障网。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以及高龄独居分散特困供养人员,依托乡镇敬老院进行集中供养,依托民办养老院、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点、村级幸福大院(日间照料中心)、区精神病院等机构集中托管,全面完成特困群体的兜底保障工作,做到“应兜尽兜、不落一人”。
四要建立防止返贫机制。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对返贫风险较高的脱贫户和易致贫的边缘人口,结合“双基”攻坚、“精准扶贫工作日”等活动,通过基层干部、帮扶干部不定期跟踪回访和农户自行申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脱贫户返贫情况和边缘人口致贫情况。建立动态帮扶机制,对出现的返贫和新致贫人口,及时纳入扶贫对象,安排帮扶人员落实帮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