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165【范文汇编】11月官媒重要评论文章汇编220篇

2022-10-21 11:01:46 124
联系客服提示-墨墨公文

解放军报评论员: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

要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着眼提高我军能打仗打胜仗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对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作出战略谋划,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军部队加快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当今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加速推进,我国安全环境、军事斗争态势、我军使命任务、现代战争形态、我军组织形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标任务都发生新变化,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既是强国强军所系,也是军事训练自身发展规律所向,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不是想不想转的问题,而是非转不可、必须转好、加快推进的问题。全面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迫切需要在军事训练领域主动来一场自我革命,在转型升级中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主席坚强领导下,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次改革,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事训练领域深层次矛盾问题,把军事训练改革纳入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统筹推进,为解决实战化军事训练痼疾、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契机,新时代我军体制优势有力转化为军事训练优势、作战能力优势、制胜优势。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当前,我军军事训练进入了全方位变革、整体性提升的新阶段,军事训练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加快军事训练转型升级,我军才能更好地实现由被动适应战争向主动设计战争转变、由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转变,切实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

备战能战方能慑战止战,兴训实训才能不辱使命。全军各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加快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要强化战训一致,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做到按实战要求训练,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要强化联合训练,坚持以联为纲,发展我军特色联合训练体系,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要强化训练管理,优化管理模式和流程,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手段建设,提高全周期、精细化训练管理水平。要强化科技练兵,增强官兵科技素养,加强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发展先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要强化训练保障,优化布局、完善要素、创新方式,构设逼真练兵环境,加快构建高水平训练保障体系。要强化人才支撑,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发挥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大批练兵备战行家里手。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扬军事民主,鼓励创新创造,把广大官兵练兵热情激发出来、练兵智慧凝聚起来。要在艰苦严格的训练中、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在严峻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摔打和锻炼部队,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磨砺战斗意志、锤炼战斗作风,始终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努力把我军军事训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金台随笔:用诗词感发人心

在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

很多喜爱古诗词的人都听过叶嘉莹的名字。这位诗词的女儿,一生读诗、释诗、写诗、讲诗,与诗歌结下不解情缘。最近,一部关于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过银幕光影,我们得以走近这位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去感受她跌宕起伏却写满诗意的一生。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古诗词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味着什么?从叶嘉莹身上,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叶嘉莹诗心早慧,却一世多艰,遍尝生死不能相见、故土不能相还的寥心荼苦。是诗歌如日月光华,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时刻;又如一叶轻舟,渡她涉过生命的长河。在故土沦陷之时,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哀婉之声;在女儿遭遇意外的时刻,她用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书写椎心之痛;漂泊海外时,她注解杜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以浇胸中思乡块垒……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温润沉静、坚韧持守。所以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当然,对叶嘉莹而言,诗词并不只是爱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所以她用尽一生研究古典诗词,更希望在自己亲身体会到了古典诗词美好、高洁的世界后,能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目的。所以她屡次说如果自己不尽到传承的责任,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所以她90多岁高龄仍登台授课而又著述不辍,只为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告诉初学诗歌的小男孩,“‘就是心在走路;她坚守讲台七十载,阐说精妙,启发无穷,留下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佳话;她启发普通人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告诉他们判断诗词好坏的标准,引领读者体味兴发感动的力量……正是不遗余力地做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叶嘉莹成为无数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

为什么让更多人走进诗歌如此重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养分。当你通过诗歌,与作者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那些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审美趣味,那些涌动着的生生不已的精神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心诗意,就能给予我们美好和希望,就能让我们在人生风雨袭来时获取勇气和力量。闻一多曾指出,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当我们看到挥汗如雨的劳动者劳者歌其事、写下动人的诗篇;看到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快递小哥,时刻把《唐诗三百首》放在行囊;看到农民大姐以诗词为精神良药,走过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我们就更能体味叶嘉莹用诗词感发人心的苦心,也更能明白诗词之于人生的意义。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因为在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让更多人从一首诗、一阕词、一篇文章中汲取文化养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更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7日05版)

评论员观察:推动汽车消费向使用管理转变

无论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还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车用车需求、改善民生福祉,都需要进一步挖掘、释放对汽车的潜在需求,都呼唤汽车消费政策的全面转型

使用管理,贵在精准,难在精准。说到底是要遵从汽车市场的经济规律、尊重车企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鼓励各地调整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从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是刺激汽车消费需求、恢复经济正常增长的重要治理转型,亟待政策的配套跟进和各地的支持配合。

汽车对大部分家庭来讲都是名副其实的大件。回顾十三五时期,伴随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的升级,汽车产销保持较快增速,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尤为快速,连续5年位居全球榜首。安全、科技、环保、自主创新的汽车产品与文化正平稳驶入千家万户,汽车产业称得上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2.7亿辆,但人均指标仍不及全球主要经济体,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仍有不小差距。无论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还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车用车需求、改善民生福祉,都需要进一步挖掘、释放对汽车的潜在需求,都呼唤汽车消费政策的全面转型。

要看到,从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不仅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治理能力。一个时期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通过摇号或竞价的方式发放车辆号牌,限制消费者进行汽车消费,其实是一种特定阶段的特定举措。大城市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容易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上公共交通的不完善,导致机动车的激增与道路的承载力之间矛盾尖锐。严格的购买管理暂缓了矛盾堆积,为政策跟进留下了时间。从产业政策看,近两年相关部委先后出台政策,提出破除乘用车消费障碍、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支持政策等。当前我们已经有条件通过减少城市限购、加强使用管理来合理引导居民汽车消费,同时疏解好交通拥堵等矛盾。

比如,交通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完全能够实现对拥堵的预警与疏导,与收费系统联网又为拥堵费的收缴创造条件,进而推动城市区域内合理交通导流。而特大城市的新城新区、非中心区域乃至农村地区,在管理技术升级后也没必要在汽车销售环节较劲。这方面,十三五时期全国已有不少创新探索,如北京城区为解决居民停车难推出五证合一试点,定向增加新能源车牌向无车家庭倾斜,还有城市尝试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办法总比困难多,加快改革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征收及分配方式,探索完善治理手段和治理水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并非不能解决。

任何治理转变都不能简单化、一蹴而就,都需要系统考量和稳步推进。与购买管理不同,使用管理更注重政策与改革的全生命周期。比如,汽车流通体制改革应该深入推进,通过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搞活流通、促进消费。此外农村汽车消费潜力也有待释放,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已在路上,农村居民购买特定车型的补贴优惠力度很大。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二手车交易便利化,自主品牌技术提升、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拉动以及使用环节的收费标准等,都离不开各级各类规划指引下的统筹推进、精准施策。

使用管理,贵在精准,难在精准。说到底是要遵从汽车市场的经济规律、尊重车企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有规划的严肃性,有治理的科学性,有调控的艺术性,让改革有力有度有效,一定能把好从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的方向盘,增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7日05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特别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于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乘风破浪,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2015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89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作为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保持本色,继续拼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越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劳模、关爱劳模,贯彻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让我们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7日01版)

人民时评:切断养号平台的利益链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随时点开社交媒体账号上的好友列表。然而,虚拟空间的账号安全性究竟如何?在线互动的好友是否真的友好?不久前,一则有关养号的消息引发关注。今年6月,在公安部净网2020集群战役中,江苏徐州公安机关成功打掉一个为网络诈骗、赌博等犯罪提供即时通信工具账号养号、交易服务的特大黑产平台——“小果平台。此案一举捣毁源码技术团伙1个,卡商、号商窝点11个,查获猫池”“卡池设备5000余台、手机黑卡100余万张,抓获犯罪嫌疑人84名,其中涉案即时通信工具账号数量巨大,已串并各类网络诈骗案件1300余起,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

养号平台给不法分子进行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以可乘之机,危害不可小觑。此次浮出水面的养号平台,还暴露出一条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涉案人员除了平台运营人员,还涉及QQ号商、手机卡商以及发卡平台的相关嫌疑人。不法分子通过养号平台购买黑账户进行网络诈骗,隐蔽性较强,极易造成公民财产损失。

养号平台也严重干扰了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良性运行。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消费升级的新动力,而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便是真实、活跃的海量用户。一个个活跃账号产生的数据,经过聚合之后具有巨大价值。养号平台借助技术手段批量运营未经实名认证的账号,无疑会搅乱平台生态,为流量造假、网店刷单、虚假涨粉等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如果任其潜滋暗长,势必会干扰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正常运行。

遏制恶意注册互联网账号、切断养号平台的黑色利益链,还须精准治理、形成合力。从监管层面看,《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监管,把互联网用户账号实名注册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及时封堵漏洞。近年来,公安部门持续开展净网等网络治理行动,严厉打击提供网络虚拟身份注册服务的接码平台等,查扣大量手机黑卡,对相关黑色产业链形成极大震慑。针对黑色产业链花样翻新、改头换面的问题,也应提升技术能力,及时发现问题苗头、严肃查处。

对互联网平台企业来说,必须切实履行平台责任,主动净化平台生态。互联网企业掌握大量实时数据,应优化管理流程,严格审核机制,持续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给黑账号留下生存空间。用户也应理性看待互联网账号的功能和价值。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互联网账号已经不仅仅是聊天工具,有可能连接着个人信息、支付、出行等多重功能,成为个人重要的虚拟财产。应当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重视账户安全,上网与他人互动时提高警惕,不参与买卖个人互联网账号。

在打破了时空局限的虚拟空间,实时的互动、分享带来便捷与精彩,而这份精彩,需要大家共同托举。加强治理、重典治乱,让养号这样的非法平台无所遁形,才能更好守护人们对数字世界的美好期待。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7日05版)

望海楼:奋力前行,建设文化强国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日前,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对此以专门一个部分进行阐释,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蓝图宏阔,催人奋进,给人力量。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命题、重要目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题中应有之义。伟大事业需要文化助力。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然需要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无比宽广。

这是建设文化强国新征程的响亮号角、前行航标。

航向标定,方能行稳致远。规划《建议》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部署,为今后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健全,一幅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这是固本开新、打开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路径。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理应迈出坚实步伐、笃定向前。对此,规划《建议》提出明确要求。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方面,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提出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等。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三五时期,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底气十足,必将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在建设文化强国新征程上奋力前行,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员: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强调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25条改革举措,涉及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我国就业总人口中技术工人近1.7亿,占25%,其中高技能人才近4800万。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

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为劳动者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一定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在铸就新的历史伟业的新征程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9日01版)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四五新词典】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深刻理解这一新要求,就必须准确把握巩固”“拓展”“衔接3个关键词的内涵。

今年年底,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一个伟大成就。巩固的内涵,就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不产生新的贫困人口。为此,需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需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需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需要巩固的第二个脱贫成果,是在脱贫攻坚期实施的那些有助于对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发挥可持续帮扶作用的系列政策措施。脱贫攻坚期实施的许多政策措施,例如金融帮扶政策、教育帮扶政策、兜底保障政策等,不仅在脱贫攻坚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十四五时期还将对防止致贫返贫、缓解相对贫困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有效的政策措施应继续加以坚持并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完善。此外,可以将脱贫攻坚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帮扶体制机制充分吸收借鉴到十四五时期对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工作中,吸收借鉴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中。实践证明,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力度,精准施策、精准评估的工作理念,社会各级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等,都是脱贫攻坚期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也是需要巩固的脱贫成果之一。

巩固不等于固化,要准确把握拓展的内涵。拓展脱贫成果首要含义是帮扶对象的拓展。对于脱贫攻坚期通过有效帮扶已经有了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稳定脱贫群体,该从帮扶政策中退出的必须退出。对于致贫风险较大的边缘群体,应纳入帮扶范围。因此,《建议》中提到的低收入人口,不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简单复制或扩大,应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动态调整。

拓展脱贫成果还应包括帮扶标准的拓展。脱贫攻坚期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是根据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提出来的帮扶标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时期,必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十四五时期应该对低收入人口提出更高的帮扶标准和帮扶质量,促进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更高质量发展。拓展脱贫成果还要有帮扶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脱贫攻坚期的部分帮扶政策,带有一定突击性,造成了帮扶对象和非帮扶对象在政策享受方面的悬崖效应。这种状况使得政策可推广性受限,需要对政策设计加以调整优化,拓展政策包容性。

巩固脱贫成果是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准确把握衔接的内涵。只有脱贫成果巩固了,才能考虑接下来如何在脱贫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拓展脱贫成果是衔接乡村振兴的手段,通过动态调整帮扶对象,提出更高的帮扶标准,调整完善帮扶政策、变政策悬崖效应缓坡效应,脱贫攻坚期形成的体制成果、政策成果才能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和政策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了有效衔接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将逐步转化过渡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体制和政策体系。

(作者:林万龙,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光明论坛:多边主义是人间正道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连出席了多场重要的多边外交活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弘扬多边主义理念,倡导全球多边合作。这是继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之后,习近平主席近期又一次在全球多边舞台上提出应对全球挑战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依然没有消退的迹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的叠加与交织,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世界之变与时代之变,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向国际社会提出了蕴含中国智慧的一系列理念、倡议和举措,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社会就克服当前全球危机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呼吁各国和衷共济,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为全球摆脱当前危机提供了明确思路。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世界各地蔓延,全球感染人数累计已超过600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过140万,各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正遭受着巨大威胁。不仅如此,疫情还对国际经济体系、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中国是遭受新冠肺炎疫情首轮大规模袭击的国家之一。疫情暴发之初,我们对新冠病毒特征、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等均没有必要的认识,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然而我们在防控疫情方面摸着石头过河,率先控制疫情,并且很快恢复经济增长,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秩序基本上回归正常。中国的成就,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防控工作中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答卷,也是一份操作性极强的方案。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对国际抗疫合作的理念和主张。呼吁各方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强调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各国要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并且倡导各方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关键领导作用,加强国际联防联控和远程医疗,共同构筑全球抗疫的防火墙。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既凸显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也彰显了全球治理理念中多边主义原则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单边主义思路。狭隘、自私的单边主义算计显然是对多边主义理念和原则的重大背离,大肆推行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固守冷战思维的危险举动,扰乱了正常的全球贸易秩序,极大地破坏了全球业已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因此,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保护主义行径和侵蚀现行国际秩序的单边主义霸凌行径。

其次,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多边主义的理念与原则。多边主义原则具有明显的国际道义力量。疫情发生以来的现实一再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边主义是人间正道。为此,中国率先示范多边主义的外交实践,与各国分享中国抗疫成功的经验,向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援助,并积极开展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努力帮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尽快控制疫情。这些举措再次生动诠释了在重大危机面前,中国始终同世界其他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伙伴精神。

中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多边主义的外交理念。我们也呼吁并希望国际社会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更有效地凝聚全球共识。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增强世界贸易组织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促进自由贸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尊重彼此根据自身国情选择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伙伴关系。

(作者:谌园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

光明时评:由政策导向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意义重大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后,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方的这个意向,必将是疫后世界经济重回常轨时必须予以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提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想后,人们在密切关注已经在过去20余年中紧密嵌进国际供应链的中国的相关政策动向。在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冲力已然惠及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已开始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形成反冲力后,中国的经济政策动向会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过去几年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市场格局的变化,叠加疫后世界经济的重塑,也将对开放的中国产生新的冲力。

经过最近几年的激荡与互动,现时中国签署RCEP和表达加入CPTPP的意愿理应具有新的意涵。签署和有意向加入国际合约,不仅是开放政策的表达和宣示,实际上更是以签署和加入合约的方式,以合规要求产生的对内冲力,来完成由政策导向型的开放向合约合规的制度型开放的转变。这一转变,于中国而言、于中国经济而言,意义重大。制度型开放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可以大大减少经济全球化互动中因互相猜疑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摩擦。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程表明,开放政策带来的对内冲力与中国改革的大的取向是一致的,产生的红利是巨大的。当然,以往的开放是政策导向型的开放,开放的领域、力度及举措都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结果。政策导向型的开放,需要不断宣示,尤其是在开放过程中遭遇摩擦时,其坚守和展现常常需要付出更大的边际成本。但随着摩擦次数的增多和摩擦力度的加大,政策的边际效益却在不断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开放政策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的后果。

制度型的开放,就是通过协议合约,制定共同可遵守的规则,在签署合约之后,坚定地进行合规操作,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维护规则。只要按照国际合约去做,并为此在国内相关法律、政策层面形成制度性规定,开放就成了既定的制度性操作,开放的可信性就可在合规操作的细节中累加夯实。

签署RCEP和表达加入CPTPP的意愿,实际上也可视为中国从政策导向型开放向合约合规的制度型开放转变的一环。对中国而言,加入并合规执行CPTPP,无疑将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起到助推作用。显然,按照现有CPTPP文本,如果合规执行其有关国有企业条款的要求,那么,就必须按照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方向来培育市场、构造国企,以合规执行CPTPP的相关条款。若此,则中国的开放就将在合规操作中完成制度化定型。

(作者:申辗,系媒体评论员)

国际论坛:美国没资格当环保教师爷

在此前多轮气候谈判过程中,美国的游说集团、资源企业寡头和西方的追随者们,妄图将谈判现场变成他们垄断全球资源的竞技场,借由环保问题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设置苛刻限制,让后者吞下发达国家破坏全球环境的苦果。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等应当得到尊重和支持。真正的环境保护政策应在不损害发展利益的情况下解决污染问题。环保议题不应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政治操弄下,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人民获得与发达国家民众相当的生活水平的借口。

美国政府不计后果地追求短期金钱收益,不负责任地破坏环境以及人类共同的长期发展利益。根据《纽约时报》今年7月的一项统计,美国本届政府已直接或以其他方式撤销近70项重大环境政策,还有30多项处于撤销进行中。在本国利益集团游说下,美国妄图施压一些发展中国家改变洋垃圾进口禁令,将其他国家变成其倾倒塑料制品的垃圾场;美国环保署大幅修改有关甲烷泄漏管制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放松管制,回避欧洲和美国国内民众对美国油气开采造成巨量甲烷泄漏的环保质疑。

在国际上,在某些美国政府官员眼中,美国对待国际条约、协定和国际合作,应以是否对美国有利、是否符合美国优先需要为唯一标准。美国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在《巴塞尔公约》缔约方会议期间阻挠关于加强管控塑料废物修正案的通过,拖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费,就是例子。

美国发布所谓中国破坏环境事实清单,编造了大量污蔑中国的谎言。然而事实是,中国近年在环保领域做出了许多努力,美国没资格当环保教师爷。美方为了维持霸权地位,毒害致力于多边环保合作的国际政治环境,最终会破坏人类共处的自然环境。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是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能解决全球问题,人类必须在各个层面上进行多边磋商合作。人类需要加强科学研究,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多边合作,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再到核能,人类利用能源方式的创新升级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国拥有领先的核能技术,法中两国在核能领域合作密切,推动了能源先进技术的共享。欧洲压水堆的推广和中国华龙一号的创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创新能源技术的典范。这样的合作将带动更多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的中小型核能反应堆的研发和推广,有利于人类未来获得充足、价廉、环保的清洁能源。

(作者为法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新团结》报主编)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3版)

和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中国以自身复苏带动世界共同复苏的效应日益凸显,中国同东盟合作的空间将更为广阔

11月27日至30日,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东博会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展形式,实体展总展位数5400个,云上参展企业1500多家。在27日的签约仪式上,各方共签订国内外投资合作项目86个,总投资额2638.7亿元,同比增长43.6%,增幅为历年东博会之最。东博会上澎湃的活力,充分说明中国同东盟合作潜力巨大。

新形势下,中方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构建开放包容的地区架构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提出提升战略互信,深入对接发展规划”“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提升科技创新,深化数字经济合作”“提升抗疫合作,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4个提升,观照现实,着眼长远,在东盟各界引发热议。泰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顾问阿颂西认为,这4点倡议对建设更为紧密的东盟中国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未来东盟中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同东盟商谈建立自贸区,第一个明确支持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7年来,双方互联互通不断加速,经济融合持续加深,经贸合作日益加快,人文交往更加密切,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7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双方正就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发展规划持续深化对接,稳步推进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大项目。中国愿同东盟一道,落实《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依托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加快推进现有经济走廊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中国同东盟的相通相融是大势所趋、民心所盼。

中国同东盟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10年来,双方贸易额从2010年的2928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6415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双方贸易额达4818亿美元,同比增长5%,东盟首次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合作有力促进了彼此发展繁荣。日前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利于提升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复苏,让亚太地区继续引领风气之先,进一步提振了双方经贸合作的信心。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同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今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携手合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互补优势,聚焦合作共赢,可以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

中国一贯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中国以自身复苏带动世界共同复苏的效应日益凸显,中国同东盟合作的空间将更为广阔。明年是中国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地区人民期待双方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地区形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为地区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增进地区国家人民的共同福祉。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3版)

经济日报专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其中所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这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法治理论自信、法治体系自信和法治文化自信提供了引领、夯实了基础。

一、树立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管总的。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很多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规定了性质、确定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依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我们树立和坚定法治道路自信,实质上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内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和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促进和保障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国之路,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以人民为主体、尊重和保障人民权利的幸福之路,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全面依法治国之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之路。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

二、树立理论自信,坚定不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和引领,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我们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我们树立和坚定法治理论自信,实质上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必然结果。我们党领导人民创新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和基础,立足中国国情和法治建设实际,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体现当代中国法治发展规律,是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治理论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自信。

三、树立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法治体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总抓手和法治保障。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从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来看,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更加高效权威的法治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我们树立和坚定法治体系自信,实质上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然延伸。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必须不断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这些子体系环环相扣、彼此联结、内在统一,共同构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举才能目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构建和制度设计,不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方面具有重大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在当代世界法治文明理论和法律制度建设中作出独树一帜的中国贡献,我们对此要充满信心、坚定自信。

四、树立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相统一、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相统一、法治宣传教育与培养法治行为习惯相统一的集中体现。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由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知识、法治习惯、法律行为、法治文艺、法治宣传、法治(法学)教育、法治环境、法治氛围等构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了加强和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我们树立和坚定法治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从属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在法学和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指引、理论支撑、制度保障和文化根基,深刻蕴含和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体系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奋力开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法治理论自信、法治体系自信和法治文化自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评论员观察:提升家政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水平

居民健康意识和消费理念逐步升级,健康监测、居家护理新手段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推动家政服务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加大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有效供给,对于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壮大新型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

如今,聘请专人照看护理老人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但合适可靠的家政服务员却不易寻找。如何提升家政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水平,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生活性服务业需求激增。我国目前有2.54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养老看护、康复护理服务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居民健康意识和消费理念逐步升级,健康监测、居家护理新手段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推动家政服务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客观上对家政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现实情况看,尽管我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但仍存在服务不规范、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30万人,人才缺口大。此外,家政服务员尤其是中高端服务员供给不足,持有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等证书的更是少数。究其原因,一方面,职业从业意愿低、人员流动大等因素,制约着家政服务员队伍的壮大;另一方面,行业门槛低、专业人才缺乏、市场意识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供需错位。数量、质量两方面的短板,使我国家政服务行业总体上呈现出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的局面。

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头连接着就业、职业发展等民生诉求。加大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有效供给,对于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壮大新型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要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多措并举加快家政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人社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对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要求、入职条件、职业发展空间、晋级时间等进行了诸多调整,提高了职业吸引力。今年10月,人社部等多部门组织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计划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包括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系列务实新举措,为加快补齐护理人才数量和素质短板注入新动能。

夯实家政服务业的人才之基,离不开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出,加强平台建设,健全家政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对此,家政企业应与时俱进挑选和培训符合需要的人才,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资质的审核和规范监督管理,把好平台关。从业人员也应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主动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全社会也要树立尊重劳动的氛围,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理解和尊重。

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汇聚各方合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数量充足的家政服务人员队伍,才能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招得到人、留得住人,也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5版)

人民论坛: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内,气氛热烈、暖意融融。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致敬新时代最美奋斗者,携手汇聚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精神力量。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刻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奋进新征程,我们尤应科学把握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见贤思齐、向先进模范学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以卓越的劳动创造铸就通往美好明天的路基。

中华传统文化一向推崇对劳动实践的认同、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对劳动文化的传播。劳动模范是亿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优良品质。从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劳动模范,到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再到蓝领专家孔祥瑞、新时代雷锋徐虎、马班邮路王顺友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享有崇高声誉,备受人民尊敬。

最是精神动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生产一线书写人生传奇,通过锐意创新体现劳动价值,于风险考验中彰显坚强意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奋斗则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引领我们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天,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要跋山涉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以劳模精神为镜,高扬奋斗之帆、紧握奋斗之桨,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才能以奋斗成就梦想,在奔跑中开创未来。

在实践中体悟劳模精神,用苦干实干诠释劳模精神,像广大劳动模范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就能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汇聚起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4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是激发劳动创造力的必由之路。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强调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劳动者权益。从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再到将就业列为六稳工作、六保任务之首,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维护和发展了劳动者各方面利益,捍卫了劳动者尊严,也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实践充分证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就一定能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继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

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我们尤须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不断提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采取多种手段,维护好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要坚持从群众多样化需求出发开展工作,打通服务群众的新途径,使服务更直接、更深入、更贴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服务群众实效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影响人心、赢得人心。

保护劳动者、激发创造力,离不开制度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必定能更好激发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和力量。

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前进道路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劳动者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我们就一定能更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1版)

人民时评: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

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网络曾经谣传的蛆橘事件”“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的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

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的确,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不少人会宁可信其有。有的人出于关心把不实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在一些领域,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例如,气象部门在预告天气信息之外,还时常解答老百姓冷暖关切,赢得了好评与认可。

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虽然不时夹杂着专业术语,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并不难发现其破绽。比如,一些网文喜欢用绝对”“”“百分百等字眼,论证也往往似是而非;搞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知识传播。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表达规范。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及时答疑释惑,帮助大家理性认识病毒、科学防疫。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我们定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科学流言的屏障。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5版)

为全球共同抗疫贡献中国力量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一些国家面临第二波疫情威胁,各国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之路任重道远。中国在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稳步前行。各国媒体和国际人士积极评价中国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肯定中国为促进国际社会共同抗疫发挥的作用,表示愿同中方加强合作、携手抗疫。

这种团结与凝聚力令人震撼

比利时弗拉芒公共广播电视公司和VTM电视台网站报道说,进入秋冬季以来,中国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民众自觉保持社交距离,广泛使用健康码。这些做法让抗疫工作更高效有序。

俄罗斯阿尔希波夫基金会主席阿尔希波夫表示,中国疫情防控工作毫不松懈,通过加强区域管理,对冷链食品等各个环节严格排查,为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中国政府全力以赴,有效投入人力物力,中国民众高度配合,这种团结与凝聚力令人震撼

全球最大的国际航空公司协会之一航空乘客体验协会网站说,中国国内航空业和旅游业之所以能快速复苏,正是因为中国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并毫不松懈。中国有效采取公共卫生预防措施,运用大数据精准溯源、健康码追踪轨迹,让人们在旅行中对健康安全更加放心。

美国《连线》杂志报道说,中国政府和民众在疫情防控方面作出不懈努力。民众严格执行卫生部门的防疫指导,政府不计成本救治病患,为困难群体提供生活补助。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不懈、目标坚定明确,为生产生活加快恢复正常提供保障。

俄新社的文章说,当有零星病例出现时,中国有关部门会立即开展大规模检测,并运用大数据等进行溯源。中国民众高度信任政府,团结且有纪律性,严格遵守各项规定。严格措施和有效执行是中国抗疫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严格科学的防疫工作有效维护了抗疫成果

南非媒体报道说,南非卫生部部长兹韦利·穆凯兹表示,中国以科学和实证为基础,积极研发更便利的诊断手段,不断研究和更新诊疗方案,并迅速推广最新的抗疫科研成果。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过程中,中国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中国政府积极作为,向社会公众发布科学防控信息,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积极疏导社会心理,稳定公众情绪。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的文章说,中国采取严格措施防控境外输入。中国民众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严格遵守防疫政策,各项科学举措行之有效。

今日埃及人网站刊文说,中国采取措施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检查,保障疫情防控成果。

柬埔寨《金边邮报》的文章说,中国政府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中国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这一举措取得良好效果。报道指出:中国为防控疫情付出巨大努力,目前的成果来之不易。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发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教授丹尼尔·法卢什的文章说,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目标明确、手段科学、效果显著。大规模检测是为了识别每一位可能的感染者,追踪是为了识别每一位潜在感染者的每一次接触,严格防控手段确保每一个病例都被安全收治,避免更多传染可能。各个步骤结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效、便捷、科学。中国在抗疫过程中尊重科学,认真听取传染病流行病学专家的意见,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

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认为,中国严格科学的防疫工作有效维护了抗疫成果,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团结、彼此支持

南非《星报》刊文说,面对疫情,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合作,携手各国共同走出疫情阴霾。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非洲国家愿与中国守望相助,携手战疫。

中国为全球共同抗疫树立了典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校长马哈茂德·马蒂尼长期从事医学研究工作。他表示:面对疫情挑战,我们更加意识到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团结、彼此支持,中国向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无私地提供了援助。

菲律宾《马尼拉时报》报道说,中国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贡献。

南非《商报》说,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承诺在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体现重信守诺的大国担当,为全球共同抗疫贡献中国力量。

(本报北京、布鲁塞尔、莫斯科、约翰内斯堡、开罗、曼谷11月29日电记者颜欢、方莹馨、屈佩、李滢嫣、周輖、赵益普)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3版)

谢伏瞻: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的实践探索与光辉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我国的国体、政体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1.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的历史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时间越久远,事业越发展,我们就越能感受到宪法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开始对人民民主政权的总章程进行谋划设计。其中,代表性制度文献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在局部地区开展的依宪执政实践与探索,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宪法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党对未来新中国的宪法体制也提出了基本构想和原则,代表性理论文献是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些重要成果,为我们党依宪执政积累了重要制度和理论经验,对新中国宪法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制宪行宪的伟大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构建了新中国宪法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1953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确认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掌握国家权力的伟大历史变革,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本架构、根本原则和活动准则,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在中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政权机关尚处于初创阶段,而党的领导机关和各级组织则比较严密、健全,对党政军民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有丰富经验,因此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党委一元化领导格局继续沿用下来。这对于当时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地完成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政权逐渐趋于稳固,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开始重视运用宪法和法律制度来实现更加有效稳定的治理秩序。新宪法通过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贯彻实施宪法,完善法律制度,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依宪执政的制度与实践呈向好之势。但后来,由于的错误影响,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建设走过了一段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这部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规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有力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的制度与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作为全面依法治国首要任务,就加强宪法实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

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现行宪法颁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对现行宪法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完成了对现行宪法的第5次修改。这次修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宪法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我国,党的宗旨、人民利益和国家意志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成为宪法制定和修改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通过制宪修宪原则和程序,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转化为国家根本意志,是我们党依宪执政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实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意志和宪法精神的高度统一,保证了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在宪法序言已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宪法又进一步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使宪法对国体的规定更加清晰明确,有助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有助于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依宪执政的制度与实践创新。例如,设立国家宪法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和国家荣誉称号制度、根据宪法精神处理辽宁拉票贿选案等重大问题、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主动进行释法。这些实践成果和工作经验,充分彰显了宪法精神,有力推动了宪法制度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定型。

4.坚定宪法自信,开拓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新局面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我国宪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现实成果的确认、未来发展的指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宪法确立的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确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显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在此意义上,坚定宪法自信,本质上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坚定宪法自信,就是要对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人民对于宪法的自信,在根本上源于对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坚定宪法自信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认了党的执政地位,为党长期执政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从根本上违反宪法的。对于这一点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丝毫不能含糊。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的实践探索与光辉历程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我们要将学习宣传宪法同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光辉历程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习宣传宪法过程中,特别要讲清楚中国宪法蕴含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承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讲清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广大理论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正确阐释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科学内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宪法建设规律、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对宪法制度的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学术观点,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提供深厚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善于运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宪法故事,弘扬中国宪法精神,在宪法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谢伏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新论: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群众自主是基础,队伍建设很关键,机制建设筑堤坝

11月23日下午,贵州宣布紫云县、纳雍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收官之后,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段时间,笔者在云南、广西两地调研,发现了当地一些好做法,值得总结借鉴。

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群众自主是基础。弘扬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的互帮传统,在脱贫攻坚中发展为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互助方式,凝聚起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发展的精气神。从思想、技能等方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脱贫之后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巩固脱贫、防止返贫,队伍建设很关键。驻村工作队员、挂包干部是乡村人才的蓄水池。调研发现,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落实四不摘要求基础上,更加重视保持驻村工作队员、挂包单位、挂包干部的相对稳定,不一撤了之。巩固脱贫成果,要继续加强帮扶力量,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力度不减。同时,建立县乡村组干部能力素质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干部培训。既请进来走出去,切实提高干部能力,为脱贫之后的发展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队伍。

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机制建设筑堤坝。笔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建立起返贫致贫救助机制,对全县易返贫的1291户4741人重点监测、因户施策,通过产业奖补、危房改造补助、就业帮扶、综合保障帮扶等措施严防返贫致贫风险。通过建立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农户代表组成的监测网络体系,对脱贫户的家庭收入状态、返贫潜在因素等实施网格化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情况,精准制定帮扶措施。

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各地制订和完善保障措施,财政资金是重要方面。比如,多方筹措资金,设立防返贫致贫救助基金(包括财政资金、东西扶贫协作资金、国有企业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确保救助机制可持续运转。又如,在持续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保险的同时,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引入相关商业保险,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鼓励群众购买以户为单位的综合保险,当发生重大变故时,可及时获得相应补偿;另一方面,鼓励群众购买农业保险,当发生自然灾害时,获得补偿、降低损失。当然,相应保险需要财政给予一定政策优惠,提高群众积极性、参与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防松懈、防滑坡,防止返贫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必须把工作继续做深、做实、做细,措施更精准、方法更精当、机制更健全,助力群众真脱贫、稳致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信,各地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就一定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5版)

一线视角:乡贤监督员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矢志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又是赶集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胜境街道迤山口社区却没有出现往日的拥堵。这得益于张石龙的一个建议,把集市从穿村而过的省道迁到旁边的村道。张石龙是富源县纪委监委统一聘任的乡贤监督员,也是胜境街道的返乡干部,为村里建言献策、开展监督,燃起了他的干事劲头。

近年来,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云南省曲靖市纪委监委在麒麟区、富源县进行试点,探索实践乡贤参与村居务监督工作,张石龙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方面搭建了返乡乡贤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振兴发展的平台,畅通了建议与监督的渠道;另一方面,弥补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内部监督的不足,为发挥监督效用提供了有益借鉴。用张石龙的话说,咱们乡贤监督员不领村里工资,作为外部监督力量,村民信任,不能辜负

了解村情民意,熟悉政策法规,这是返乡干部们的独特优势。像张石龙,在迤山口社区长大,村里的集市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他担任村支书时的手笔,大事小情一清二楚;同社区的赵信和,以前是副镇长,乡村治理方面的法规政策,比大多数村干部都熟悉。如今他们都退休了,受党组织和老百姓的信赖,回到家乡发挥余热,为基层治理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也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

愿意参与,更要敢于监督,这样才能发挥乡贤监督员的作用。前不久,一个村的村小组开会,村组长提出要涨水费,而熟悉政策的赵信和引用法律规定说,水渠是自建水渠,涨水费这样的重大事项应该是村民集体决策,哪能小组长擅作主张?的确,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不能草率决策,既要遵从法律法规,又要尊重民心民意。很多基层治理过程中的政策调整都有一个过程,这就离不开监督反馈,审慎而为才能提高决策精准度、有效性。

深层次看,乡贤以监督员的身份参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创新。以前,村组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易发,村务监督委员会不敢监督、不会监督,一些乡贤想回馈家乡、反哺故里却没有平台和渠道……这些问题困扰着基层,需要在制度层面、组织层面加以解决。推进乡村善治,将监督贯穿治理全过程,通过设立乡贤监督员列席重要会议制度,可以拓展群众向纪委监委反映问题的渠道,也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决策制定等环节,变事后惩戒为事前提醒、事中监督,成为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益制度探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一项就是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充分发挥好乡贤作用,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矢志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为本报云南分社记者)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05版)

在新发展阶段豪迈前行

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未来1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这样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目标,体现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符合现代化的共同标准,更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彻底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多人,这些历史性成就,标志着我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扩大人民富裕的范围,不断提升人民富裕的程度。共同富裕的步伐决不会放慢,为了进一步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兼顾了实际需要和发展可能。在新发展阶段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完善、优越性不断彰显的一个明证,必将极大鼓舞亿万中华儿女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立足我国发展实践,不断深化对发展的认识,是我们理解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关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点。近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能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乘风破浪、稳健前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心全意办好自己的事。当前,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顺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由之路。

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规划的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六个新的主要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紧紧围绕六个新的目标要求,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从12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作出了部署,这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落实好这些目标任务,必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

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科学指引和重要保证。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十三五时期,全党全社会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升华中,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的政策框架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新发展理念的成效日益显现并不断加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行动更加坚决。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就是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把握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史诗。抚今追昔,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凋敝、百废待兴,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1954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不久,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号召全国人民努力工作,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中国一路走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远比想象的大得多,所花的时间也比设想的长得多,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从未动摇,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奋斗。如今,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满怀豪情地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将极大地激扬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在新发展阶段豪迈前行!

光明日报评论员:唯开放创造机遇,唯合作破解难题

全球经济持续徘徊低谷,世界目光投向浦江之畔。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幕拉开。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掷地有声,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与中国胸怀。

诞生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着眼于两个大局的统筹把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届。作为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它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铸就了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既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前两届进博会意向成交额已超过1200亿美元,而此次召开的第三届进博会,更因为处于特殊时期而有了特别历史意义。

从国内角度看,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宏伟蓝图刚刚绘就,中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重要发展命题,进博会正是推动构建双循环的枢纽性平台之一。从国际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修复乏力,目前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举办这场全球联动、中西交流的贸易盛会,是在为经济全球化续火添薪。

它彰显了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的底气。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中国制造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中国却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几大经济指标由负转正、如期举办进博会,再次勾勒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动力源的时代角色;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500强企业参展规模却一如以往,再次凸显了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选择、市场主体对中国发展的信任。正因为中国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正因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才有云奔潮涌的力量,才有海纳百川的容量。

它传递了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是重要组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是重要指标。

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自由贸易试验区由18个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深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发布实施,进博会如期召开、稳健统筹、逐年扩大、持续性推进,都以无声却有力的方式传递了中国开放的承诺、深度融入世界的信心。

它表达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担当。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四点新举措,从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无不表达了疫情下共担共治共赢的真诚愿望、系统谋划。从经济长周期来看,创新是最有力的驱动、共赢是最经济的选择,推动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背后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也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历史眼光。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进博会就是大势的现实注脚。太平洋之滨、黄浦江之畔,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地理坐标和历史节点上,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意味深长,必将在经济全球化修复的进程中带来长久的回声。

经济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黄浦之畔,东方之约;海阔潮涌,群星争辉。中国上海,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开放举措——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及区域合作。这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的坚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信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的有力宣言,展现了中国更加开放的世界情怀,必将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世界经济注入强大正能量。

环顾世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带来严重冲击,也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关键时刻,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如期举办进博会这一全球贸易盛会,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不管遇到任何风险、任何灾难、任何逆流,中国打开大门欢迎四方宾朋的决心不会变,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会、增长空间的决心不会变。释放广阔的内需潜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顺时应势的主动作为和坚定担当。

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中国向来行胜于言。一年来,第二届进博会期间宣布的扩大对外开放系列举措已全面落实、高效推进。中国将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此次盛会上宣布的每一项举措也都是观大局、谋大势的务实之举,力求同各个国家和地区深化投资合作,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

大江大河,奔腾不息;迎风破浪,携手共进。进博会的平台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坚定信心、增强勇气,同各国一道,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让更加开放、更加稳定、更有前景的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日报评论员:让市场更有效让政府更有为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学把握市场与政府关系进行了深刻总结,标注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明确方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使14亿中国人民的活力充分激发,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迈向共同富裕。这种推动现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坚持唯物辩证法,我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发挥两方面优势,不断在实践中破解市场与政府关系这道世界性经济学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都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结果。

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如何更好解决发展中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妥善应对明显增加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紧扭住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关键环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才能把市场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朝着既定目标坚定前行。

让市场更加有效,是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与动力的必需。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要素市场发育还相对滞后,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短板。补足短板、建立完善有效市场,必须尊重经济运行规律,着力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循着这一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性举措,如何创造性地将这些举措落实到位,考验着相关部门和各个地方的智慧与能力。

更有效的市场,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更有为的政府。一方面,激发市场活力,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能伸得过远、管得过多,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突破作用和国内大市场的需求引领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该放的权放到位,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另一方面,保证市场有序规范健康运行,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把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路是走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迈向新征程,我们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指引和战略部署,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让更加有效的市场与更加有为的政府形成合力、相得益彰,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焕发持久魅力。

农民日报评论员:新型关系哪里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而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则是中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工农城乡关系当前实际和未来趋势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阶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矛盾仍未根本解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对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发展理念的深化,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既是目标导向,也是路径方法,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通过工农互促共建,推动城乡互补共享,形成协调发展格局,走向共同繁荣目标。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我们一定要精准把握,着力探寻实现路径。

坚持平等理念,确立城乡关系新方位。梳理我国城乡关系变迁史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决策。五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旨在进一步破除重工轻农的陈旧观念,消弭重城轻乡的价值偏差,既从价值取向层面终结城市中心主义、工业优先倾向,更在政策导向方面致力于实现城乡平等交互和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一方面,增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把历史落下的补上,把曾经欠下的还清;另一方面,要抓住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搞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让农业农村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努力做到不欠新账。

秉持互利逻辑,推动城乡关系新调整。城市和乡村空间相邻、文化相通、利益相接,本来就是一个生态内的两个共生机体、一个区域内的两块功能拼图,既有所区别,又互相影响,二者的协调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工农城乡间互促与互补的逻辑是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理念的继承和升华,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破除城市和工业中心思维,把城市和乡村作为平等交互的功能区域去谋篇布局,把工业和农业作为有机连接的产业形态去统筹规划,进而实现在城乡功能定位进一步厘定基础上,更深入地相互吸收对方优点,避免各自不足。城市建设要借鉴乡村的美景生态,避免水泥森林带给市民的压力和压抑;乡村建设也要吸收城市的优势长处,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迎头赶上来实现农民生活的便利和便捷。但这种互利共生并非指乡村比照城市的现代化模样同质发展,而是在缩小城乡收入、教育、医疗、福利、公共服务等差距的基础上,保证城乡之间的功能化差异,推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真正达成城市与乡村的互利共存与协调共生。

探索共赢路径,深化城乡关系新融合。处于新阶段、坚持新理念下的乡村振兴必然是开放的,只有城乡资源实现平等化的自由交换、城乡产业实现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城乡形态实现差异化的互利共存,城乡融合才能实现共赢共享的结果。在实践中,不管是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还是空间融合,解决农村的问题要站在高楼大厦上想主意,解决城市的问题要走到田间地头里找办法,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动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特别是大力推动乡村资源与全国大市场对接,把农村消费和新基建作为扩大内需的发力重点,不断拓展需求空间,释放市场潜力,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入全新动能,让亿万农民群众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果。

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这是我们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美好愿景,也是向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迈出新步伐,为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法治

【光明论坛】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深刻指明了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会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成绩;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的严峻现实。提出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愿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部署。

总体上看,《建议》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既一脉相承,又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重新定位以及指标化、体系化、具象化。一是把自然生态安全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更加强调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三是明确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但我国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可能放缓,资源约束加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张等。面对更加复杂的条件和严峻的形势,必须更加注重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风险,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必须更加注重强化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和协同治理,进一步推进形成包括发展理念、政策目标、重点领域、体制机制等在内的绿色发展综合框架;必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将绿色发展、绿色消费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促进绿色繁荣,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指引我们紧紧抓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牛鼻子。面对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任务,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深刻认识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可能存在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甚至摧毁作用的破坏力量或现象所形成的资源危险、能源危险和环境危险,通过法治改革加以规制并做好风险应对的准备,以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态度,保障生态安全。

深刻认识两山论所蕴含的绿色伦理观、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对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并非总是均衡配置于每个社会群体与个体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与冲突,通过法治方法统筹自然环境的多重价值与功能,协调多元利益诉求,实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利益均衡。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惠关系,以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旨趣,将人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定位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治方式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

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立法必须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一方面,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立法碎片化、立法重复率高、质量低等问题,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并将环境法典编纂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以补短板思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立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进程。另一方面,以法律体系生态化为目标,对现有的各种法律按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进行生态化评估与改造,确保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观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得到贯彻。同时,以党章为指引构建党内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中国共产党依法绿色执政的基本遵循,理顺党内生态环境法规和国家生态环境法律的理论联系与实践关联,通过党内规范法制化与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党政同责的具体制度,形成党规国法组合拳,共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建设,护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吕忠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特殊时期的进博会释放更多利好

【光明时评】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此次进博会在一个特殊时期、特殊国际环境下举办,对世界和中国而言皆是一场特殊盛会。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大调整、大变革,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价值链和供应链间歇性断裂,致使复苏之路更为艰难。全球疫情防控虽有进展,但疫后经济纾困仍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经济全球化进入崎岖路段。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不断冲击国际经贸合作,主观断裂价值链、供应链的行为更导致国际生产规模效应和专业分工无法持续发挥优势,短期内亦是阻碍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此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呈现瓦解、变革和重塑的阶段性特征。一些旧的经济规则已然无法解决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而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尚未建立健全。大国博弈升级,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方案缺乏共识。

当世界各国皆面临这些不断攀升的不确定性风险时,中国的姿态成为世界的焦点。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恰逢其时,展示了中国态度,为世界经济带来利好消息。

坚持对外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即使受疫情影响,此次进博会依然保持了规模大、水平高、形式多的特点,展示了中国坚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今年有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展,回头率超过70%,专业采购商达40万人,博览会组建了39个交易团,包括近600个分团,注册单位达11.2万家。进博会搭建了全球经贸交往与合作的平台,展示了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大市场的红利,携手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即使是在国际环境艰难之际,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也只会越迈越大,为世界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注入正能量。此外,在往届进博会都有大量的双边和多边协议签署,本届进博会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借助参展契机,参展的国际组织、国家和企业依据契约精神签署诸多协定,也表达了对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规则和规范的维护与尊重,将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完善多边贸易机制,培育共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依托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进博会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国际进出口高端产品的机会,有助于认识到外部竞争压力和商业机遇,促使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生产能力,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改造。进博会显示了我国坚持高水平开放的积极态度。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谓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内向型的、封闭的循环,而是要对接国际标准,坚持高水平的开放发展。这既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当下国际环境的重要回应。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了新特征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跃升,为新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农业基础不稳固、收入差距大、环境保护任务重等突出问题。只有依托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促进实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全面飞跃。

借力包容性开放,克服发展赤字。进博会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一扇窗口,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药方,有利于向最不发达国家分享发展机遇,助力最不发达国家拓展中国市场,加快融入全球经贸网络,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艰难前行之际,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抗疫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尤为严峻。此时,进博会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不断增强,对世界各国的外溢效应颇受关注。一方面,借助这个平台,中国积极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共享发展机遇。扩大了对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配合针对性的帮扶性贸易政策,有效激发最不发达国家内生增长动能,助力破解全球治理的发展赤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中国的疫情防控和疫后经济纾困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此次进博会展现了中国与世界携手共进的坚定决心,以及与他国分享抗疫经验和疫后经济恢复经验的意愿。

(作者:任琳,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全球治理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新华时评:冠脉支架不足千元,提气!

新华社天津11月5日电题:冠脉支架不足千元,提气!

这是一记漂亮的重拳,命中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要害。设在天津的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传出消息:从冠脉支架入手的首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让均价1.3万元左右的冠脉支架下降至700元左右。

以冠脉支架为代表的高值医用耗材,由于存在同物不同名”“同名不同物等乱象,难以在产品之间比质比价,难以形成行业深度竞争,导致流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条始终难以斩断,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国家组织医用耗材集采从冠脉支架入手,正是要在临床使用较成熟、市场竞争较充分的医用耗材品种上,以重拳破乱象,释放深化医药领域改革、切实降低群众药费负担的强烈信号。

一个小小的冠脉支架,背后是我国医药领域创新和医疗保障工作的长足发展。如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所说,自从有了国产支架,进口支架的价格就从4、5万元的天价跳水到万元左右。经过20年的发展,国产支架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国内市场由国内企业起主导作用的高端医疗器械。这正是此次集采能够出现震撼低价的前提,也说明唯有发展创新,才能换来议价权,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此次冠脉支架的国家集采将需求量的80%拿出来团购,由企业竞价,让使用方和供应方面对面,成功斩断了流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条。这充分说明医药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有可为,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久久为功。

从药品到高值医用耗材,国际市场始终密切追踪中国政府在医药领域的改革动向。此次的冠脉支架国家集采,众多国际知名医疗器械厂商也积极参与,并最终有2家中选。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也展现了卫生健康领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无限潜力。

推动医药领域的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注定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利益调整。事实证明,医药价格虚高并非不可打破的坚冰。冠脉支架的国家集采率先得分,提气!

新华时评:家校共育须厘清责任边界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题:家校共育须厘清责任边界

日前有媒体报道一位家长因不满教师布置任务而退出家长群,引起广泛关注。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深层原因是家校共育变成了配合老师完成任务。在这种模式下,家长们要无条件落实作业布置、缴费、采买、督促等任务,还要绞尽脑汁为班级建设增光添彩,这些并不是家长心目中的好教育

有人说,家长作为教育专业的外行就应该听话。在没有网络,家校不怎么沟通的年代,虽然基本上是一切交给老师,但双方关系还算和谐。如今一代家长受教育程度更高、参与教育的热情更高,也更希望平等地与老师交流。

家长群作为家校共育的网络平台,承载了人们对教育的很多期待。但其以教师为中心的组织方式,或许难以满足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个别老师把一切交给家长的做法,更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其实,长达数月的疫情期间,有许多校长、教师给孩子们写长信,通过见字如面的方式表达鼓励。也有学校开展了导师团家访,由多名教师同时视频连线一位学生与家长,联手为其研判学情。这些真诚、走心的家校互动虽然并不频繁,但却仿佛雪中送炭,令家长感慨难忘。

家校共育须厘清责任边界,分清家长、老师各自要做的有哪些。毕竟,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的责任,大家是围绕一个奋斗目标的好队友

新华时评:进博会成为国际公共产品释放的信号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题:进博会成为国际公共产品释放的信号

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构筑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源自中国,全球共享,短短3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成为备受世界瞩目与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日益发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作用。盘点前两届成绩单,不难发现,进博会参展企业的数量持续创出新高,累计意向成交金额不断攀升,进博朋友圈越来越大。再看今年,这一在特殊时期如期举办的全球贸易盛会,得到各方踊跃参与,展览规模更大、展区设置更优、展商质量更高。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形势下,进博会为各方提供了深化融通的宝贵平台。

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共享发展机遇。疫情之下,各国发展经济的愿望更加强烈。无论是人工肺等高新科技产品,还是来自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博会不断拓展互利合作新空间,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新动力源。展台之外,一系列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配套活动,带动创意理念交流互鉴,拉紧民心交流的纽带。一展汇世界,一展惠全球,进博会的国际公共产品属性不断增强,外溢效应不断扩大。

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更折射出人类携手合作的美好未来。一路走来,这个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始终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生动写照。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风,进博会宛如张开怀抱的四叶草,向各方发出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邀请,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在团结中合作,在开放中共赢。伴随进博效应的不断释放,进博会这一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将不断创造合作发展机遇,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壮大数字经济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发布,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创新,既是数字经济的内核,也是驱动数字经济不断演进发展的动力。5G等通信技术的迭代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是数字经济落地应用的基础,正是这些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除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监管创新也不可或缺。模式创新是让数字经济焕发生机的关键,推动实现金融、消费等细分市场的变革。监管创新则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现代化治理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此次大会上再一次得到明确。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数字经济恰好可以发挥重塑作用,推动前者实现质的飞跃。比如,数字经济赋能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在原材料、商品制造和销售渠道全流程中建立了紧密联系,实现智能化、机械化全生命周期的控制管理,解放低端劳动力,释放了工业生产的巨大活力。再比如农业生产,数字经济的出现让柔性生产线成为可能,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建立了有机联动的农业生产机制,避开了经济学中开放蛛网模型的时滞效应,减少了谷贱伤农等情况的发生;借助智能化、机械化的手段可助力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行业生产率。

要素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一个先进、强大的社会生产离不开高效的要素市场配置,而数字经济正可以成为要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工具。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在重创实体经济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互联网平台打造的网上就业平台帮助整合劳动力资源和企业需求,借助数字经济手段激活就业市场和生产市场的活力,保障了居民就业和企业的劳动力供给。

如果说要素是生产的前提,那么消费则是生产的目的。目前,投资对经济的边际带动作用逐步减低,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大大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数字经济助力消费市场开拓了不少新的业态,直播经济、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新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促进人们消费理念升级,丰富了人们的消费渠道。同时,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建立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反向定制平台,拉近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这对提振消费也大有裨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了产业升级、要素流动、扩大消费等多种发展路线,在其背后是未来10年壮大数字经济的美好愿景。数字经济将融合要素、生产、消费的多方力量,形成促进经济整体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作者:盘和林,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强调,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推动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必须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弘扬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文化传统,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坚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发展清洁能源,降低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人民群众享受蓝天白云。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让人民群众享受清水绿岸。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推进城镇留白增绿,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人民群众享受鸟语花香。

着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严密防控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确保万无一失。

着力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加强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和治理等科技攻关,对重大环境治理课题开展前瞻研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改革创新中育先机开新局

为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国务院从10月中下旬开始组织开展第七次大督查。近日,第十一督查组来到深圳进行实地督查。笔者跟随督查组了解到,深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谋划和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统计,截至2020年1月底,深圳有商事主体329.8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23.6万户。由于个人破产制度的缺失,这些商事主体如微商、电商、自由职业者等一旦遭遇市场风险,需要以个人名义承担无限债务责任,无法实现从市场有序退出和再生。对此,今年8月26日,深圳市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这是首个对个人破产进行立法的尝试。深圳市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现代破产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给个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抓改革、促创新,深圳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永葆的精神、的劲头、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作出重要指示。对深圳而言,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才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深圳的创新既没有清晰的参照物,也没有固定的方程式,在深圳的文化基因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首要一条。深圳已经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必须激发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努力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必然选择。在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总是改革创新为深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2012年前后,随着传统制造业外迁,深圳经济开始徘徊不前。靠着主动谋划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圳先后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军工、智能装备五个产业列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提质升级。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圳及时主动推出改革创新。早在今年2月3日,福田区就及时出台了防控疫情应急扶持企业政策,从企业房租、生产经营、资金等11个维度给予政策红利,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无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开路破局、支撑托举。面对新难题,寻求新突破,只有敢闯敢试才能破除藩篱,只有勇于创造才能稳步向前。

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没有休止符。不久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发布。落实好这些改革举措,必将激发更多创新成果,孕育无数发展机会。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一定会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

(作者为本报地方部记者)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8版)

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博会大有可为

【光明时评】

近年来,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确理解这一新发展格局对我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正成为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上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新的形势和趋势下更好地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继续推进国内国际两个方向市场开放和联通,用新的办法深化经济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在此期间进博会大有可为。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一方面是经济长期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我们需要阶段性地调整工作重心。从经济规律来看,体量小的经济体拥有的资源、要素禀赋和该经济体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外部的依赖更大。体量大的经济体更有可能依靠国内供给获得多种生产要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例如在实践中,美国、日本这样的大型开放经济体对国际贸易的参与度、对外资的依赖程度都比较低。而随着我国经济体量迅速增大,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65%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19年为35%,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从1994年的1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以下,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占总体贸易比重从1999年的53%下降到2019年的25%,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内循环已经在不断加强,而且可以预见这一趋势在未来会延续。

最近几年,国际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阶段性阻力,客观上给经济外循环效率带来了挑战。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流行严重影响了国家间产品、资本和人员的流动,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外需。少数国家持续推行单边主义政策,阻碍了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国际化进程,扰乱了跨境投资等正常经济金融交往。在这个新形势下,我国有必要进行阶段性调整,把经济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到经济国内大循环上,集中精力解决国内大市场培育中的问题,但这一重心的转变绝不意味着放弃或者不重视外循环。

在经济内循环持续加强的大趋势下,外循环仍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参与外循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注重而不是。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勇于面对全球最优秀企业间的竞争,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外循环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也提供了一个客观衡量标杆和外部激励。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未来中国进出口、引进外资金额等指标的增速,很可能会落后于中国经济总量增速,低于国内市场发展速度。在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的同时,不宜强行追求相关对外经贸指标的高速增长。

搞好国内大循环,要强调做好对内开放,即强调国内各区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联通、加快培育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尤其是要通过促进劳动力、资金、土地、知识产权、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国内大循环是要建立国内统一的循环,不是各个省市建立各自区域的内循环。因此,尤其要避免地方和行业打着内循环的旗号行本位主义之实、对市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强大的内循环,不仅可以做强做大中国制造,还可以反过来促进外循环发展,通过中国市场体量吸引其他经济体为中国助力,通过对外投资助力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作为世界重要的消费和生产中心之一,我国要不断加强自身经济全球辐射力,夯实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在经济方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要实现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重要的实施路径,这要求我们扩大对内和对外市场开放和准入,动态地优化和整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作用,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提高经济的供给侧,另一方面通过培育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促进国内需求健康增长。

(作者:唐遥,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评论员: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浦江潮涌,世界瞩目。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启幕,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800多家行业企业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此次盛会。在新冠肺炎疫情仍肆虐全球之际,中国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为疫情冲击下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带来希望之光。

回溯进博会举办三年来的发展历程,一年更比一年火一年更比一年好,从愈益丰富的商品、愈发踊跃的展商、愈加火爆的场面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持续推动全球开放合作的积极作为,赋予进博会这个新生展会以独特魅力。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这种对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是中国创设并持续办好进博会的初衷,其指标性意义影响深远。

述往思来,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也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的这个金句,一语道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辩证内涵。发展不停步,开放不止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含着对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的需求,这是筹谋中国经济的大逻辑。

开放创造机遇,合作破解难题。进博会是一面镜子,映照中国的开放决心,同时也是一座桥梁,联通中外的供求意愿。从浦江之畔到辽阔神州,广袤的中国市场蕴藏无穷机遇,以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以自身发展推动共同发展,这种立己达人”“义利相兼的中国精神,正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倡导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文化渊源。

开放合作是进博会的灵魂。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既是我们自身的发展所需,也能给世界各国带来广泛利益。一方面,通过进博会等开放平台,中国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挖掘新机遇,培育新动能,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始终高举开放合作大旗,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并以举办进博会等公共平台的务实举措,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在时代变局中的大国担当。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进博会的举办地上海是中国最长河流长江的出海口,也是近代史上东西方贸易互市的繁华商埠。长江之水汇通天下,开放合作大势所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秉天下大道,行人间正道,便不惧狂风暴雨,无畏惊涛骇浪,进而开辟出更加光辉的发展前景。

和音:开放合作的诚意与担当

中国用实际行动和成果告诉世界,坚持正确方向,依靠万众一心的团结合作之力,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坚定信心、增强勇气、共克时艰,共同走出一条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的共赢大道

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11月4日晚,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指明方向。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重要时刻,人类格外需要站在命运与共的高度辨析方向。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紧紧围绕共同开放主旨,深入阐释3个致力于,习近平主席倡导各国坚持团结合作,共克时艰。这是站立时代潮头、洞察世界大势、对人类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深邃思考。中国主张呼应了各国人民的心声,很多国家领导人积极响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应当在基于规则秩序和稳固的多边主义框架下加强对话与合作。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强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是应对挑战的答案,当前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度过全球面临的困难时期。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世界经济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化解风险挑战、共促世界经济复苏,迫切需要察势、谋势、驭势的智慧。这次疫情告诫我们,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各国应该同舟共济、各尽其责,而不应该唯我独尊、损人不利己”“不应该任由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破坏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而要以建设性姿态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好趋利避害”……弘扬正气、闪耀真理之光的金句振聋发聩,承载着坚定不移的共同开放信念。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主张切中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蕴含着对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不懈追求。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评价,中国提出的倡议理念,正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常讲的,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始终以自身开放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开放、共同开放。日前举行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国言出必行!中国克服疫情挑战如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就是力证;中国在往届进博会上宣布的开放承诺全面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等四大举措,更是力证。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大国担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基图伊认为,中国在全球进口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在未来全球经济走势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之源

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中国用实际行动和成果告诉世界,坚持正确方向,依靠万众一心的团结合作之力,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当前,不论是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还是推动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都迫切需要各方拿出开放合作的诚意与担当。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坚定信心、增强勇气、共克时艰,共同走出一条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的共赢大道。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3版)

经济日报评论员: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开放,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意味着新的体制、新的格局。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针对下一步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提出了建设开放新高地的有力举措。这传递出我国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必将对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回首过往、立足当下,中国对外开放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服务中国发展的有力探索。从最初兴办经济特区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打破进出口垄断到出台外商投资法,从广交会创办到进博会启航,都是中国顺应历史大势的主动作为,都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时间表、路线图在稳步推进。通过一系列务实的开放性举措,我们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明显、动能强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样突出,很多中长期问题亟待解决。在这一关键时刻,能否出实招、见实效,进一步加快建设开放新高地,直接关系到我国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关系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成色。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必须立足于新时代开放的高水平高质量要求,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要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引领作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打造创新发展的先行区、营商环境的样板区;进一步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在内外空间的拓展中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拿出更多改革勇气,激发更多实干精神,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享改革成果,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扩内需促消费提升发展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下,我国消费需求与环境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传统扩内需促消费方式已不再有效。扩内需促消费要从打造三个动力入手,进一步提升供给动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动力,进一步加大改革动力

本周,一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这份《工作方案》之所以备受关注,与当前消费市场的表现不无关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需求恢复慢于供给、消费恢复慢于投资的态势,消费增长滞后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企业营收及利润恢复增长,给加快复工复产和畅通经济循环带来了较大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推出阶段性扩内需促消费举措,通过有形之手有效弥补无形之手的不足,着力为需求潜力松绑、为经济循环加油,对于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既及时精准,又十分必要。

近年来,围绕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走高。数据显示,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下,我国的消费需求与环境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传统扩内需促消费方式已不再有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形成了阻碍。

我们注意到,基于上述考虑,《工作方案》更加强调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更加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打造三个动力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夯实消费扩容提质的具体举措。

一是要进一步提升供给动力。有效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灵活性,不断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是扩内需促消费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要求的核心,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那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较彻底的行业和领域,大多能较为从容地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复工复产的恢复程度也较好。增加有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所在。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创新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线医疗、智能体育、线上教育等新消费蓬勃发展、逆势上涨,有力对冲了疫情对于传统消费的影响。下一步,要最大限度通过数字赋能,推动线下消费加速触网,努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同时,要因时顺势、抓住契机,通过创新发展,不断丰富线上服务产品供给,补上在线服务消费短板,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动力。当前,我国消费领域还存在着不少过时的、抑制消费增长的规章制度,亟需通过加快改革释放潜能。对此,《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为消费领域的不合理限制松绑,加快落实诸如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等改革举措,实现以较低的成本盘活存量资源、做大消费增量,让供需两端在更高水平上形成良性循环。

总体看,《工作方案》中相关措施可操作性强,在较短时间内可产生良好的效果。但从长远看,要继续发挥好消费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还需要从更多维度做好顶层设计,储备更多战略性、前瞻性政策工具。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可以预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消费将发挥出更大、更为关键的作用。

评说进博会|大家的市场为全球提供更大机遇

新华社上海11月6日电题:大家的市场为全球提供更大机遇

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进博会回头客,有的展商坐20多个小时飞机、来回隔离28天也要千辛万苦赶来参加,有的展商来不了就派中国代表,派不了代表还有展商的微信、名片和视频连线……疫情尚在全球肆虐,中国的进博会非但没有变冷清,还越办越热闹。全面扩大开放的中国,正致力于成为大家的市场,为全球开放合作提供更大机遇。

热度彰显魅力。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面孔,归根结底,看中的都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实现转正,无疑为世界经济提供信心之源、构筑稳定之锚。中国有14亿人口、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外商当然明白,中国经济这片大海,蕴藏着多么大的商机与活力。

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让中国市场变成大家的市场,还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扩大对外开放。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更需要各国携手而不是挥拳拆墙而不是筑墙。历史一次次证明,在全球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关起门来搞自我封闭是行不通的,只有敞开门、拆掉墙,各方共同努力、提供更多互联互通的全球公共产品,让要素资源充分流动和共享,世界经济才能畅通循环、气血充盈。

中国十四五发展将昂首启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任务紧迫。迈向新征程,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与各国共享发展红利,在开放中创造更大的机遇。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良好的开端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关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次全会精神上来,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要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要干字当头,发扬钉钉子精神,永葆实干作风,务实求变、务实求新、务实求进。要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要用好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4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鲜明确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是组织工作向中心聚焦、朝大局聚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将迎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必须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贯穿始终,坚持党中央部署什么、强调什么就重点考核什么。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的重要标尺,督促激励干部从政治高度深刻理解政绩内涵,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践行两个维护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始终,推动领导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要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评价,注重体察群众的主观感受,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干部的正衣镜、政绩的度量衡,引导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时刻把人民安危冷暖、安居乐业放在心上,努力以造福人民的政绩赢得群众的点赞。

考核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要进一步优化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对照新发展理念,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各地各级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用好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等方式,综合运用巡视督查、大数据、分析研判等多种方法,考准考实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把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辨别出来。要把政绩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工作统筹衔接,不断提高政绩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广大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扛重活、打硬仗、创实绩。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4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

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

11月4日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要携手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宣示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这次疫情告诫我们,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只有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面对逆风和回头浪,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国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拿出更大勇气,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的倡议,把握世界经济大方向,顺应开放合作大势,对于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全面规划,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如期举办进博会这一全球贸易盛会,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经过3年发展,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中国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

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勇气、共克时艰。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握发展大势,胸怀共同未来,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1版)

人民时评:六百岁紫禁城的魅力与活力

每当夕阳西下,北京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总是挤满摄影爱好者。从这里鸟瞰,故宫红垣溢彩、黄瓦流光,大气磅礴尽展眼前。如今,故宫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无论是春天花开、冬天雪落,还是新上了专题展或文创品,都有很多人专程去打卡。历史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故宫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是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形制延续了从西周开始的择中而立”“九经九纬的宫城模式,同时又融入了明清两朝建筑师的匠心独运。一条中轴线在众多殿宇中贯通而过,与北京城的中轴完美重合;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宫城周围环绕长3400米的宫墙,四个角楼八面玲珑,精巧美观。学者单士元在《故宫史话》一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称故宫是民族建筑艺术集大成,其工程之艰巨、规模之宏伟、工艺之精巧、创造性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它不仅是东方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的奇迹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这是全国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领域的一件盛事。1925年10月10日这一天,神武门的门洞上悬挂上一块匾额:故宫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制定了古建筑修缮的第一个五年治理与抢险规划,让灰头土脸的紫禁城明亮了起来。1961年故宫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显示出它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故宫博物院发展到今天,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0余万件(套),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印记,成为中华民族记取传统、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穿越历史的烟尘,经历岁月的洗礼,紫禁城不仅外观依然巍峨雄伟,文化影响力也有了更大提升。进入新时代,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公共事业等方面取得卓著成绩。石渠宝笈特展引发故宫跑,端门成为数字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网红”……这些无不说明,故宫正变得愈发有魅力、有活力。从危旧故宫转为平安故宫、数字故宫、学术故宫、活力故宫,壮美的紫禁城已经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焕发新生。这一变化,是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这背后,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各部门各单位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是大批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撑,是一代又一代故宫工作人员的典守珍护。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好紫禁城、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是事关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重大任务。加强文物保护,提高研究能力,推进合理利用,故宫必将散发更大的光芒,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8版)

人民时评:消费时点,释放中国消费潜力

中国消费浪潮滚滚向前,这背后的推动力,正是中国接续换挡的发展动能、迭代成长的科技变革、健全完整的产业链条、蓬勃向上的创新环境

顺应消费升级,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消费潜力充分激发出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今年双11的营销赛场打响发令枪,各大平台纷纷推出优惠措施,各路商家积极备货,各家快递公司蓄势待发,各地消费者开始着手挑选心仪商品……“双11将展现出中国蓬勃的数字经济活力和巨大的内需动力。

近些年来,双11”“8·18”“6·18”“农货节等购物节相继兴起,一个个消费时点见证着一个消费大国的旺盛需求和巨大潜力。从买便宜到买品质,从线下到线上,推起购物车的人越来越多;从拼价格到拼个性、拼服务,电商竞争不断迭代升级;从下周见当日达,快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不断攀升的销售总额、不断刷新的购物车清单,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催生新增长点的轨迹。繁荣的网购经济,使中国连续7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国。

令人振奋的,不只有消费时点的成交额,还有背后消费新业态的成长与新模式的更迭。正是后者凸显了中国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令人对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更有信心。这些年来,从集市电商到平台电商,再到社交电商,消费业态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变革和迭代。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直播电商异军突起,经此渠道的消费占比越来越高;线上与线下不断融合,摆上直播橱窗的商品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前浪势能强劲,后浪更加奔涌,推动中国消费浪潮滚滚向前。这背后的推动力,正是中国接续换挡的发展动能、迭代成长的科技变革、健全完整的产业链条、蓬勃向上的创新环境。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起点,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由消费时点放眼中国市场,内部大循环作为我国经济优势分外明晰。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今年19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超过8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既能应对当前疫情冲击,又能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

顺应消费升级,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消费潜力充分激发出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叠加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网络购物、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诊疗等新型消费业态模式的加速涌现,大大拓展了消费场景,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国内消费信心恢复,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但不能忽视的是,新型消费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监管规范滞后等短板和问题。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促使国内循环更加顺畅,就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这一文件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消费回补,更在于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就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8版)

统筹发展与安全应高度关注新业态

【光明论坛】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近些年来促进了大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新业态在拉动创业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表现抢眼,在疫情防控中也同样大显身手,基于大数据的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检测等新业态,为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

毋庸置疑,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新业态,产生了强大的创业潜力、就业能力和经济价值。但是,除了新业态的技术和经济意义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并高度重视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政治意蕴。新业态的未来走势难以预料,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无法估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因此,要未雨绸缪地加强监测研究,对新业态发展可能诱发的社会政治风险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预警。

安全问题处理不好,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困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系统里。一些城市推出的渐变色健康码、文明码、人脸识别垃圾分类等具体应用,也让人们担忧个人信息保护不力而可能诱发的安全风险。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新业态及其背后的新兴技术,不仅会显著影响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也会深刻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以及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新业态在社会关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无孔不入地渗透和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多重关系。平台经济对劳资关系的重塑,远程医疗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在线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干预,智能推荐短视频对民族关系和政治态度的威胁,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对人际关系、人关系和人地关系的深度浸濡,都在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新业态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伦理、政治和文化影响。这些若隐若现的复杂深远影响,可能导致个人价值观、社会态度和群体行为等方面不可逆的改变。如果不关注并探究这些方面的动态趋势,可能就会在明确问题时为时已晚。

首先,要进一步为新业态发展保驾护航,使之能够得到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新业态是既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尚未明确界定和规范的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一些人的另眼相看。比如,一些直播带货的农村居民,无法为其农产品小作坊办理食品安全许可证。再如,很多新业态的从业者游离在既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救济。我国处在新业态应用的世界前沿,并可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新业态的创新、就业和经济影响日益凸显,要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营商环境。

其次,新业态就像正在快速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验,在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中持续推进,为我们评估和预判新业态的社会政治影响提供了契机。不同于传统方式进行的研究,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实验研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为此可以加强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验研究项目,对新业态的潜在影响进行追踪监测。比如,可以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实验研究,评估新兴技术和新业态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的渗透和效应,这样才能为迎接下一轮社会变革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对新业态的监管要创新监管模式,探索触发式监管、监管沙盒、信用监管等监管工具,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做到监管干预的精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监管意味着监督与管理并重,监督是让新业态发展起来,而管理是在新业态出了问题时加以解决,因此新业态既要监督好也要管理好。对新业态要加强监管创新,坚持在发展中监管和通过监管促进发展。要允许地方政府部门探索创新性的监管方式,为下一步监管模式的总结和推广提供经验依据。

(作者:马亮,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望海楼:中国发展是各国机遇

11月4日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如期举办这一全球贸易盛会,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

本届进博会有着特殊意义。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带来严重冲击,也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经济呈现稳定转好态势,积极向世界各国抗疫提供有力支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如期举办本届进博会,为各国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又一契机,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盛会,本届进博会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

进博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常态化举措。经过3年发展,进博会已经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世界能够从进博会中,深切感受到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信心。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日前,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释放了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在此次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是繁荣不是衰退,是合作共赢不是一国优先。从引进来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从出口导向到扩大进口、扩大内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互为机遇、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为实现自身繁荣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当前,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

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建设更加活跃的国内市场,为各国提供广阔市场,为世界经济增长扩大空间,与各方一道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教授)

新华社评论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中央部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这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根本政治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国情。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要破解一系列难题、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

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只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现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要健全落实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提升素质能力,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善作善成,确保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新华时评: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前途命运所系

新华社香港11月6日电题: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前途命运所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支持特别行政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正处于由乱转治历史新起点的香港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鼓励与支持。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牢牢抓住难得机遇,以更广阔和更开放的思维积极融入新时代国家发展伟大进程,在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上,切实化解香港社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为未来开辟新篇。

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住房、安老、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毋庸讳言,这些长期形成的弊端已令香港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与制约,而受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冲击影响,香港经济更面临严峻寒冬。据评估,已连续四个季度陷入萎缩的香港经济,目前仍未摆脱衰退格局,最新数据更显示,香港7月至9月失业率已上升到6.4%的近16年来高位。

正在北京访问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不久前决定推迟发表今年的施政报告,并将寻求中央对香港发展的政策支持。事实上,香港经济复苏的希望必须寄托于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只有在国家发展的宽广舞台上,香港才能更好找寻机遇,实现目标。

具体而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对具有科研基础实力的香港来说,是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重大机遇。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清晰指出,支持特别行政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实现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这也必能为香港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拓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切入口,其发展蓝图正可凸显香港优势。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招商引资作用,同时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亮点。其次,在推动产业多元化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大湾区也带来可贵机遇,香港与内地的协同发展不仅将优化香港现有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也会让香港年轻人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中央对香港的支持一以贯之,香港也要在发展战略和角色定位上作出必要改变,才能真正符合时代和人民的期望。展望未来,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更高站位、更广视野和更多担当,破除所谓边缘化的迷思和阻碍香港前进的陈规旧习,切实革新施政理念,积极拥抱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香港与内地互利合作迈入新阶段,为解决自身痼疾创造新可能。

尤需强调的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根基在于确保稳定。必须坚持依法治港,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在严格执行落实香港国安法的基础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特区政府更需创造各种机会,努力增强香港同胞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回归祖国23年来,香港在助力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充分发展,不仅成就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还巩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经历动荡和混乱后,香港迎来再出发的关键转折点,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也是香港当前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国家砥砺奋进的新时代,香港更应同心同德,乘势而上,在深度融合中谱写一国两制崭新篇章。

新论:坚持走中国粮食安全道路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最根本的民生。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人民群众真正有尊严有体面、有保障有安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始终把粮食和农业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新时期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要求必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断完善和创新粮食安全政策机制和制度框架,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粮情的粮食安全道路,当前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中国探索实践的粮食安全道路,以解决吃饭问题这一最根本的民生需求为出发点,是符合世情国情的国家治理实践创新。一是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即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的国内粮食生产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的粮食储备体系,以统筹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为路径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二是不断加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建设。一方面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是确保粮食安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支撑。三是有效统筹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机制。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形成能够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资源配置机制,不断深化国际农业和粮食安全合作,积极拓展经贸投资,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推进建立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中国粮食安全道路,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将中国人的饭碗更加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要进一步强化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夯实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和责任心,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质量和品质,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强粮食安全风险治理,全面提升粮食安全宏观调控水平和风险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品种结构,健全物流体系;鼓励我国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农业食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深度参与国际农业和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在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

(作者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8版)

新知:互联网+助力慢性病管理

【现象】如何管理好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既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也是长期以来医疗服务的重点难点。近年来,随着可穿戴设备、慢性病管理APP、在线医疗等互联网工具和技术的兴起,慢性病管理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时代的慢性病管理不仅丰富了产品供给、给患者带来更多便利,也形成了新的消费趋势。

【点评】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慢性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制约健康的重要因素。对此,迫切需要借助更多力量、更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来改善慢性病易发高发、防控难度大的现状。

技术进步为破解慢性病管理难题提供了方法路径。近年来,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层出不穷,通过疾病管理、疾病教育和患者支持等服务,帮助患者实现在家自主管理;互联网+医疗探索线上问诊、医药电商配送等新模式,形成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数字医疗综合解决方案;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收集患者的健康数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模型,为医生提供诊断数据支撑……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慢性病管理有了新途径。

相比传统慢性病管理方式,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可以实现分级诊疗、提高依从性、降低就诊门槛、优化医疗诊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有报告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加之政策红利的释放,中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市场将快速发展,市场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慢性病管理从线下到线上、从单一走向多元,多达数亿的慢性病人群,具有长期乃至终身的复诊、用药需求,客观上形成了巨大的健康消费市场,催生了互联网创业的新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耕市场布局。

早在2017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就提出,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各地在探索健康服务上加强引导、加大支持,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开辟了发展快车道。

总体来看,慢性病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形成打通全产业链条的合力,不断提升产品供给和服务品质,推动相关领域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必将打开更大想象空间,在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助力建设健康中国上大有可为。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6日08版)

光明日报评论员:让中国市场成为大家的市场

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的信心与决心,再次重申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

作为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最早恢复的主要经济体,如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既兑现了承诺,也展现了担当。从沿海到内地,全方位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从国家层面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减少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增加,开放确保了中国与世界大市场的有效融通,确保了诸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流动和有效配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科学规划,也对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作出了庄严承诺,中国将依托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忽视的。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新消费增长点正在加速形成,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更趋平衡,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需求规模持续扩大。这正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也是我们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

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深远影响……世界经济所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防疫的大背景下,本届进博会的境外参展参会人员在入境前要接受14天的自主健康监测,入境时进行100%的健康申明、100%体温监测和100%核酸检测,入境后还要在指定宾馆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健康隔离观察和两次核酸检测。即便如此,众多参展商也愿意付出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这正说明,世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珍视,对合作共赢的坚信不疑。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进博会为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入场券,在疫情背景下,远道而来的外国参展商用全球首发、中国首展的诸多新产品来表达对这个世界性平台的看重。而中国必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敞开大门拥抱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与之携手共赴美好前景,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着眼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出了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的倡议,为携手应对挑战、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指明了努力方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需要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还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历史,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危机,必须做好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勇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才能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指出:这次疫情告诫我们,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才能应对共同挑战。历史和实践证明,风险挑战面前,各国应该同舟共济、各尽其责,而不应该唯我独尊、损人不利己。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国要率先示范,主要经济体要以身作则,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作为,通过共同开放、共担责任,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推进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面对挑战,不应该任由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破坏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而要以建设性姿态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好趋利避害。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要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当前,全球范围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疫情对各国都是一场大考。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支持多边主义、践行多边主义,始终做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以坚定的步伐同各国携手走出人类历史上这段艰难时期,共同迎接世界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7日03版)

望海楼:一场不同寻常的盛会

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打动了很多人。

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盛会,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盛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原有的经贸、技术、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受阻。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回头浪,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嚣尘上,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特殊时期,第三届进博会的如期举办弥足可贵。

——进博会,让世界分享中国市场。智利的蓝莓、东帝汶的咖啡、日本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瑞典的电动挖掘机、法国的美妆护肤仪……今年,进博会展区面积又扩大了近3万平方米,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商品云集四叶草,争取中国消费者。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对中国而言,广阔的内需市场通过进博会这个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成为了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对全球企业和客商来说,中国市场这片蓝海意味着只要有好货,就不愁没生意。

——进博会,让世界看到中国担当。从2018年至今,每一年的进博会不仅是采购、交易、洽谈、合作的舞台,更是观察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措施成果及走向的窗口。从向150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到中国经济率先实现稳定向好;从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再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由18个增至21个……一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第三届进博会上,中国进一步提出压缩《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有力措施。这些,都展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担当。

——进博会,让世界坚定前进方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重大危机带来的风险挑战,有些人选择猜忌”“谩骂”“挥拳,有些人走向唯我独尊、损人不利己,还有些人欲通过破坏国际秩序来贪一时之利。对此,中国清醒地意识到: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在实践中,只有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才能创造机遇、破解难题、再开新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科学、理性与务实的态度对世界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沙漠中的泉水最甘甜,黑夜里的星光最耀眼。乱云飞渡,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中国相信: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开放带来机遇,竞争促进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要求,为我们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遵循,为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厂发展模式,为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打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向改革要动力。要瞄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个目标,以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进一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前,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减至33条,今后一段时期,还要在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有作为、有突破,为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扫清障碍、释放动能。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靠实践增活力。我国已经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深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发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聚焦打通各类梗阻,坚持抓好制度集成创新,让新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成果涌现出来,形成新经验、新认识、新方案,为不断丰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源头活水。

中国经济无论成长到什么阶段,都要在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和搏击。我们要勇于聚焦解决深层次和体制性问题,不断提升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成色,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赢得美好的未来。

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示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并宣布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等四个方面的扩大开放举措。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鲜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开放自信,充分彰显了以实际行动推进共同开放的大国担当,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今天的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宣布了扩大开放的务实举措。中国将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引领作用,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继续通过进博会等开放平台支持各国企业拓展中国商机,挖掘外贸增长潜力,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继续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以优质服务营造更好环境;愿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将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将同相关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稳步推进这些举措落地见效,必将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更好实现共同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前行、共克时艰,一起播撒合作的种子,共同收获发展的果实,让各国人民更加幸福,让世界更加美好!

国际论坛:繁荣的世界需要多边合作

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稳定的中国市场,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行,彰显特殊重大意义。这再次证明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以进博会举行为契机,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稳定的中国市场,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4%,中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一直是泰国等东盟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泰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国是泰国最大贸易伙伴,泰国对中国出口额保持3.7%的增长,其中水果出口额最多,实现增长40.6%,排名第二的橡胶增长34.8%。泰国各方希望把握住进博会机遇,扩大泰中双边贸易,推动泰国经济更快发展。

本届进博会新设了公共卫生防疫专区,集中亮相一批国际先进的公共卫生防疫产品,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泰国非常赞赏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的重要战略成果,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充满信心。如期举办进博会,与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是中国助力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行动。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彰显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必将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一个繁荣的世界需要多边合作和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疫情让全球经贸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更加凸显。各国需要扩大开放,坚持多边主义,才能更快实现经济复苏,举办进博会的非凡意义也在于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拥有庞大市场,还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具有引领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

共建一带一路对泰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泰国政府多次表示,支持东部经济走廊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希望泰国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快互联互通。这不仅可以帮助泰国将更多产品出口至中国,还拓展了泰国出口到中亚、欧洲的贸易路线。泰中往来更加便捷,意味着泰国能够吸引更多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这将推动泰国4.0战略进程,帮助泰国实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是当前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通过进博会,人们能够感知中国为解决这两大难题、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所贡献的重要智慧。在共同挑战面前,各国人民更加认识到彼此休戚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为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副主任、泰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9日03版)

今日谈:进博效应点亮美好生活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消费品展区内,三件高2.7米的巨型羽绒服格外引人注目。一家铆足了劲来参展的服装企业,把1500平方米展区打造成服装的明日博物馆。在四叶草里,很多这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展品,让人们看到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今天的展品,往往就是明天的商品、未来的生活。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汇聚了全球新、潮、优的商品,点亮了人们的美好生活。以某进口品牌鲜奶为例,首届进博会后销量增长26倍,在中国上架需要的时间从8天缩短到72小时。进博效应的持续释放,不仅让商家获利,更提升了老百姓生活品质。

中国市场,也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黄浦江边的东方之约,也搭建起世界共享、造福人民的大平台。依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我们必定能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9日01版)

经济日报评论员: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保证是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谋划长远,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并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加以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回首一路艰辛跋涉,才更加深刻感受到党的领导在应对和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中的定海神针作用。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接续奋斗,用前后相继的一个又一个5年铺就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今年,党中央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策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从历史走向未来,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难题,更加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党的全面领导都只能加强,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方面面,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原则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两个维护。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确定的大思路、提出的大战略,都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定的,代表了党中央的领导意志、战略意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关键要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提出一系列新命题、新任务、新目标,这都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全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抓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个统领,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就要切实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建党百年。百年大党意气风发,勇往直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胜利前进的步伐,我们定能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创造更多让世界瞩目的奇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济日报评论员:推动双多边合作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同相关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双多边合作经贸迈上新台阶,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推动双多边合作,自贸协定是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国建设面向全球的自贸协定网络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自贸协定,其中大部分是在近几年新签或升级的。此外,还有不少自贸协定正在谈判中,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等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等。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已接近尾声,有望近期签署。这些新签、升级或谈判中的协定,大部分都涉及创新和开放,具有高标准的明显特点,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建设开放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出现区域化、本土化趋势,自贸协定成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经贸合作的重要选项。随着中国的自贸伙伴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其协同效应更加凸显,并成功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今年以来,我国自贸协定框架下的双多边经贸合作逆势而上,其稳外贸的价值更加彰显。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与自贸伙伴间的贸易额实现逆势增长,高于同期总体外贸增速约4.8个百分点。事实表明,自贸协定能有效对冲单边主义、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贸易投资增长,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国际倡议。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加速从大写意工笔画转变,有力促进了双多边合作。疫情期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逆流而进,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一大亮点。中欧班列今年已开行超过1万列,运送的集装箱数量同比超过50%,有力维护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中国将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相关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暖闻热评:拼搏绘就出彩人生

【人物】快递小哥李庆恒

【故事】最近,快递小哥李庆恒了,作为浙江省杭州市评定的高层次人才,他获得了政府100万元购房补贴。1995年,李庆恒出生于安徽阜阳,来杭州从事快递工作5年。从最初的后台客服,到转运中心转运员,他凭着一股激情和韧劲练就一身绝技,对全国邮编、区号、航空代码烂熟于心,任意念一个快件上标注的号码,就能精准无误分拣到位,把普通的工作做到了极致。2019年,在浙江省第三届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他赢得第一名,获颁省级技术能手奖状,并享受相应人才待遇。

【点评】

干一行,爱一行,说起来简单,做好不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快递员李庆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谛,在平凡岗位绘就了出彩人生。

拼搏奋斗的人,首先要对职业葆有尊重和热爱。为了记住邮政编码、电话区号、航空代码等信息,李庆恒每天早起背记一个多小时;为强化记忆,每当看到汽车车牌,都会把相关城市信息在脑子里过一遍。数据上信手拈来、业务上胸有成竹,凭借汗水和艰辛凝聚成出色的职业素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李庆恒称得上高层次人才

干好一件事容易,干到极致则需要更多耐心、细心和匠心。蓝领院士韩利萍,为确保火箭发射精准入轨,二十多年如一日,以毫厘见成败;大国工匠鹿新弟,每天忍受着柴油机发出的100多分贝噪声,三年完成上千次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医生。历数成大器者,都有着超出常人的执着和付出。在他们心中,这个过程有艰辛、有牺牲,但更多是在坚守中享受、在磨炼中成长。就像鹿新弟所说,噪音是最动听的音乐。

李庆恒们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对人才的大力扶持。李庆恒说,自己没有学历,感觉和人才搭不上边,正是有了好政策,才让不敢想的事情变成现实。从2015年开始,杭州创新评价方式,将包括快递员在内的很多一线基层工作者纳入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并享受相应人才礼遇。目前,已累计认定17613名高层次人才,几乎涵盖各行各业。

机遇属于有梦想的人,成功永远青睐奋斗者。如今,李庆恒有了新目标,打算报考成人大专,争取评上高级工程师。后浪推前浪,奋斗最幸福,我们相信更多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必定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绽放出不同的精彩。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9日10版)

人民论坛: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

迎着复兴曙光,承载人民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回首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到如今即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这是一次团结奋进的伟力凝聚。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开辟事业新局面,牵动全世界的关注目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一幅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图景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在当代中国,国家发展有科学谋划,人民奋斗有方向指引,风险挑战能有力应对,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志在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我们党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始终不渝的发展实践。

初心致远,使命敦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激励共产党人栉风沐雨、不断前进。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定能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抖擞精神再出发,我们必须强化理论武装、深化自我革命、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其趋势不可逆转,其潮流不可阻挡,其力量不可战胜。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斗精神,共襄盛世伟业,必能为中国开辟更加繁荣昌盛的前景,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9日04版)

人民时评:让中医药在创新中传承

前不久,《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发布,标志着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正式启动。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一年多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实践探索全面展开。

今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正在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中医独特的健康观,也正在为人们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考,中医药交出一份出色答卷。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3位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人,从古典医籍中挖掘精华,在传统方剂中寻找灵感,在现代科技中攻关突破,创造性、高效率地筛选出三药三方,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彰显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显著优势,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一年多来,各地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充实中医药人员力量。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125项重点任务由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逐一敲定,形成了共抓落实、协调推进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和政策举措,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列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古老的中医药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中医药事业越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就越要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一年多来,凸显中医药优势的鲜活经验不断涌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带来不竭动力。成就固然令人欣喜,但当前中医药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传承精华,中医药发展才能源远流长;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才会清流激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开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9日10版)

人民时评:数字转型,推动中国制造升级

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以新型消费提质扩容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制造智能化脚步,中国制造必将赢得新优势

双11前夕,各地工厂进入赶工备货的忙碌时刻。以前平均1000件起订、15天交付,如今100件起订、7天交货,一家服装工厂利用智能化调度排产系统,实现从以产定销以销定产的转型;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洗碗机、清洁机器人,一些家电企业完成了从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你要什么我生产什么的转变。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定制生产领域进行探索,彰显着电子商务对生产制造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网购从购实物到买服务,从注重的满足转向追求的提升,表现为高品质尖货备受追捧,旅游、娱乐等消费所占比例提升。这种消费升级的趋势,是需求侧和供给侧互相促进的结果,除了内需市场的坚实基础,生产制造转型升级也是重要原因。在消费热点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数字技术为消费带来巨大变化,企业必须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才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定制生产、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尝试,正是制造业因应产业数字化趋势所做出的必然之举。

消费时点千亿量级的流量背后,是高度复杂且协调的操作系统,是支付、物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支撑体系。正是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日益夯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断汇聚。从开发数字大脑,实现产、供、销、人、财、物数据的智能挖掘,到建立物联网追溯体系,对加工、储运、流通全过程实时监控,数字技术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动力。在消费互联网融入产业互联网的关键阶段,做好分析市场动向、优化生产决策、重组生产流程等工作,数字技术必将持续转化为制造业的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从广袤的乡村到偏僻的山区,从开足马力的生产线到热火朝天的直播间,消费时点在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激发出更多生产活力、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一些平台搜集产地直发的源头好货,将养在深山人未识的产品运达全国各地;一些乡镇企业借助手机与镜头,以原汁原味的直播赢得消费者。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向基层、向农村延伸,农村电商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打破了零散乱的生产模式,推动形成更加高效、安全、绿色、智能的产销体系。可以说,乘着数字化转型的东风,更多地方和中小微企业获得了转型升级乃至弯道超车的机遇。

通过优化产业链、拓展制造业的边界,数字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途径。反过来说,正如双11考验着产业链响应速度及精准匹配度,中国制造升级也考验着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只有持续加强研发应用并提升算力、优化算法,数字技术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是为了补齐短板,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升级,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垒土筑基。

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十三五时期,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六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正在加快。面向十四五时期,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以新型消费提质扩容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制造智能化脚步,中国制造必将赢得新优势。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9日10版)

望海楼:创新,十分关键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0301165【范文汇编】11月官媒重要评论文章汇编22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mmgw.to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26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