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征文8篇
篇一
家风是一本书,写满中华民族的智慧;家风是一轮明月,光辉普照神州大地;家风是一棵树,历经千年依旧生生不息;家风是一条河,流过广阔的时空却依旧清澈。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可以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勉”就是曾氏的家风;周恩来为家人立下10条家规,“清正”二字贯穿周总理的一生。勤俭、正直、孝悌、清廉,读着这些伟人的家风家训,着实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敬畏。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从小并没有受到过有关家风家训的专门教育。然而说到家训,让我最先想起来的,是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第一有活干才有饭吃,第二要细水长流,第三不该拿的不伸手。爷爷告诉我有活干才有饭吃说的就是警示我们没有不劳而获的生活;细水长流说的就是要节约,不铺张浪费;不该拿的不伸手说的就是要为人正直清廉,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三句话,像一颗种子,早早埋在我的心里。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勤勤恳恳的生产大队大队长,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如今年过八旬的爷爷记忆总是不太好,却很爱拉着我们说说那些从前的事,说的最多的还是1959年他和村里的青壮年们一同去龙河口修建水库。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数百米的水库大坝,从移土到修坝,所有的石土材料只能通过人力拉运。在一次次与大水的斗争中,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家。每每说到这里,老人的眼里都会闪烁着泪光。我心里的那颗种子从那时穿过土壤,开始发芽,我知道,爷爷想让我看到和记住的,那是那个开拓的年代所独有的坚忍不拔和无私奉献。
在爷爷的培养下,爸爸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2003年的春天,非典犹如一阵狂风席卷了整个中国。人们谈非色变,还是小学生的我也能感到势态的严重性。终于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抱着爸爸的腿不让他去上班,哭着告诉他我有多么担心和害怕。一向宠爱我的爸爸这次没有先为我擦干眼泪,只是掰直了我的身体,严肃的看着我说,丫头,爸爸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医院是就是医生的战场,爸爸的战友还在战斗,爸爸不能当逃兵。那一刻,我心里的嫩芽长成了一棵小小的树苗,我知道,爸爸想让我学会的,是一个和平年代的劳动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现在,我已经长大并走进了法院这个大家庭,在这大半年的工作中,我不断感受着来自周围同事的熏陶,不断被他们所感动着。审判中,他们事事严谨,时时公正;执行时,他们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生活中,他们积极乐观,真诚待人;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态度。这些从同事们身上学到的品德,像雨露般灌溉着我内心的那棵树,让它能够茁壮成长,也让我在人身的道路上走的一往无前。因为我知道,我的同事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是在新的法治社会时代背景下一个真正的法院人应有的坚守和信仰。
今天,我想我们不仅要感谢历史长河中如繁星般璀璨的先贤们,更要感谢自己家中的长辈们、单位的同事们、身边的朋友们,是他们以自身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人生的标杆,指明前进的路。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延续亦是国风,国家如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泱泱中华五千年的积淀,我们早已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弘扬华夏文明礼仪,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也会如春风细雨般浇灌着下一代,滋养着他人。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用传统美德自省自律,每个家庭都把优良家风世代传承,将这股正气在社会中传递、弘扬,我们的法治之树必将长青,文明之树必将长青,和谐之树必将长青,祖国这棵大树必将永远繁茂!
篇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风、家教是一家的道德标准,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底蕴。我的家风是:勤劳善良,勤俭持家、孝顺长辈。
我出生在农场,爸爸妈妈从小就教导我做人一定要勤劳。小时候看到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晚才下班,为了他们下班就能吃上饭,7岁时候我就开始学做饭,第一次做米饭时候不知道要填多少水,也不知道还要淘沙子,就连米带水一股脑的倒进锅里开始烧火,也不知道烧了多少柴火就闻到一股焦糊的味道,等爸爸妈妈回到家,看见烧糊的米饭还是开心的笑了。
第一次蒸馒头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早上妈妈上班前发了一盆面说是晚上下班回来蒸馒头,为了让妈妈不那么辛苦,在妈妈晚上下班后能吃上热乎馒头,我就试着学大人一样放上面碱开始揉面,平时看着大人揉面很轻松,可是当我揉面时候,怎么揉都不成型,像一滩泥一样滩在帘子上,不管什么型了最后还是放到锅里开始蒸,当爸妈下班回来看见我的馒头都是花脸馒头,而且是三扁四不圆的一锅瘫倒在锅里,开心的表扬我:儿子会蒸馒头了,那时候我真的很得意能给爸爸妈妈做饭了。
爸爸是个很严厉的人,特别是对浪费粮食更是严厉管教我们,经常对我们说要节约每一粒粮食,浪费粮食是最大的可耻。有一次,我吃完了饭,刚要跑出去玩,却听到了一个严厉的声音,“快回来!把碗里的饭吃完。”我转过头来,看到正板着脸的爸爸在冷冷地盯着我,这种目光不禁令我颤抖,我吞吞吐吐地说:“怎……怎么了?”“过来!把碗里的饭吃完!”爸爸依然板着脸。我走了过去,把碗边的饭吃得一干二净。爸爸见我已经吃完了,心情慢慢平静下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知不知道以前有多少人吃不上饭,爸爸小时候虽然吃得上饭,可是有很多次都吃不饱。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浪费粮食,饥饿将夺走更多无辜的生命。记住,以后一定要珍惜每一样食物,珍惜这些用汗水换来的回报。
五岁时,我吃饭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还常常剩饭。并且我每洗一次手就要浪费半盆水,洗完后水龙头也不关,白白浪费了很多水。妈妈知道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以后,对我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饭了,并且要节约水资源。”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俭节约”。
父母自从我懂事时候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在生活中也一直为我们做榜样,爸爸经常说:“一个人要知足,要知道感恩,孝顺长辈回报他人。”自打我懂事起,就听爸爸说在老家有一个外姓好爷爷,如果没有这个爷爷我们家早就家破人亡了。爸爸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总是这个爷爷寄钱来救济,有了大病总是接去看病给治好。我家条件好了以后,尤其是有了电话之后,爸爸总是电话问候这个爷爷,过年了送去亲人的祝福。在爸爸退休之后,更是连续多年从农场回到老家看望这个爷爷,使得这个爷爷非常的开心。爸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我们更要知恩感恩。”
现在我的父母都已上了岁数,我也有了下一辈,虽不在一起生活,但经常给爸爸妈妈挂个电话问候,每周末回到他们身边,多陪陪他们常回家看看。每年春节我都带着孩子去给她的爷爷奶奶拜年。向爷爷奶奶问候“新年快乐”。
爷爷高兴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女儿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孙女啊!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这就是我的家风,我会让它一代一代的传承延续下去。
篇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我家老屋中室的北墙上,张贴着当年我曾祖父杜凤池用毛笔书写的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专门用红色圈中。此句作为家风家训和励志铭,一直沿用下来。
曾祖父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但他可是村里的“大能人”,他能写会算,博学笃志,知识丰富,德才兼备。每到春节,请他写春联者排起长龙。他不但为本村写春联,还到附近村写,是方圆几十里的“土秀才”。曾祖父善于思考,精心攻读,养成了“宁愿一日不进餐,也不愿一日不读书”的习惯。
自我记事起,就背诵《诫子书》,上学之前,早已牢记心中。在我们村,一提起《诫子书》,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我们大家族世世代代以《诫子书》中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座右铭,养成了立身高洁、诚实做人、勤奋读书、孜孜不倦的良好风尚。
巍巍青山见证着小山村的发展变化,潺潺流水诉说着小山村的辉煌历史。当年,先辈们用青石垒砌的房屋,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挺立,在那极其艰难的年代,曾祖父、祖父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奋进的航标,无论条件怎样恶劣,始终不忘立志读书,修身养德,白天耕耘在田野,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精心研读“经史子集”和《老三篇》等书籍篇章,爱不释卷。曾祖母、祖母宽厚仁慈、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忠厚诚信的高尚品德,为良好的家风家训注入了正能量,令人称颂。他们言传身教、砥砺以求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丰碑。在我家老屋大门前用青石板铺筑的弯曲小道上,镌刻着祖辈们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