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干部教育培训“三性”
近日,中央政治局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对干部教育培训作出规范性部署和系统性安排,同时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深刻理解把握“三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蕴含的政治逻辑,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更好服务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突出“理想信念坚定”这一先导性标准。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这就决定了“首要教什么、重点训什么”。要鲜明主题主线。把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课程”“第一课程”“核心课程”,纵向横向贯穿于教学教研、讨论运用等全过程。要突出政治训练。把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实践锻炼作为培训重点内容,着力锻造关键时刻敢于上顶得住拿得下的干部。要聚焦政治能力首位能力,把政治训练摆在重要位置,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注重“供需精准匹配”这一基础性要求。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决定了干部教育培训要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做到按需供学、因需求学。要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使命”,建立完善“组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岗位需要赋予的理论支撑,干部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点餐式供学机制,科学做好教培规划、创新丰富教培方式,避免教学安排见子打子、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质量山河依旧。对于干部而言,要以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目的,涵养政治品德、提高政治能力;要立足岗位实际,带着提升能力、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心态,虚心求、潜心学、用心悟,把理论学习的茅塞顿开转化为实践运用的得心应手。
致力“服务重大决策”这一战略性目标。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大局,决定了教育培训要以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为根本目标。要立足国之大者。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党校的理论阐释、课程开发、科研资政就要跟进到哪里,围绕党委关注、发展所需和群众期盼做调查、搞研究,抓解读、献良策,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强大生产力。要注重针对有效。党性教育、专业训练、综合培养,需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精准施教,注重邀请各领域不同层级的专家教授、行家里手,采取鲜活式、案例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干部听得懂、能受用,真正提升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服务群众的本领和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时强调: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树立正确政绩观是干部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的体现,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也是为干部系好仕途上的“第一粒扣子”,广大干部要强党性、重实干、改作风,透过政绩观这面“镜子”,在为民造福的事业上映照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党性上淬炼。人民政府为人民,作为老百姓的“官”,把坚守党性摆在施政的出发点,是干部明确身份职责的体现。党性意识不强就会让干事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只考虑完成任务,急于好大喜功而忽视群众的感受,导致好政策到基层后变成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在落实中把好事办差。党性是干部立身立业的基石,需要耗尽毕生心血,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不断磨砺和坚守。有的干部在树立和践行政绩观上有所偏差,究其根本是把私心私情私利摆在了“公”字前面,把政绩当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垫脚石”。强党性,树立正确政绩观,关键是要保持思想上的干净和纯净,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学思践悟中认识到政绩观偏差带来的危害,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扫清思想杂念。
在实干中磨练。抓落实出政绩就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干到群众心坎上的工作与掏空家底的“面子工程”、浮夸作秀的“形象工程”、风过就停的“半拉子工程”形成鲜明对比,群众的要求不高,做好身边天天有感的小事就能赢得赞许,反观那些脱离群众的“政绩工程”,丢了老百姓的口碑,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政绩观是否正确的标准,办好老百姓的事情,不能急于求快,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让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政绩是要群众参与“答卷”,更是由群众来“判卷”,把群众的“脸色”当出发点,群众的“幸福指数”为落脚点,踏实干好久久为功的事业,让人民的幸福感更可持续。
在作风上锤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坚持不懈抓实干才能出正确政绩。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在干部作风体现,要在执行力上让老百姓放心,拿出只争朝夕、争先进位的紧迫感,抓紧“时”、抓住“势”,在时间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快人一拍,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小事。当前,面对各种急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唯有树立正确政绩观,践行好主题教育的“当下改”和“长久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绩”和“潜绩”,一代接着一代干、一镐接着一镐凿,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百般努力走好每一步,才能不负人民的期待和历史的检验。
干部教育培训要把握“需求导向”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干部教育培训是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组织部门要按照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不能“一锅煮”,着力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
以“组织需求”为导向,坚持政治训练,着力培养高素质干部。党的**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组织需求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需求,伟大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这是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永恒主题、根本要求和价值所在。组织部门要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按照“党的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强化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作风教育,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带动干部想学、愿学、会学,在通读、精读、研读上做文章,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高质量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高质量队伍、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训练,着力培养专业化干部。党的**大报告中指出,“要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伟大时代造就专业化干部,赋予了岗位新的定位、新的使命、新的要求。专业化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干部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和培育专业精神。组织部门要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按照“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立足本地特色,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围绕乡村振兴、“双招双引”、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精心设计培训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教育引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让干部的专业化水平跟上时代节拍,提升其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锻炼,着力培养复合型干部。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复合型干部就是集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个方面于一体,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既通晓理论又勤于实践的干部。培养复合型干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突破点。组织部门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根据干部的工作经历、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寻求干部需求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的“最大公约数”,采取讲座式、访谈式、情景式、互动式等模式,激发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内生动力,推动干部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着力解决干部“不想学、不会学、没空学”等问题,教育引导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自觉,推动干部教育培训质效提升,为干部成长赋能、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三招”打好干部“选育管”链式组合拳
近日,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组织部门应把建设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己任,着力涵养“好风尚”、磨砺“好本领”、健全“好机制”,打好一套干部“选育管”链式组合拳,为奋力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涵养“好风尚”,紧扣完善“选任链”。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选人用人导向既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也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因此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注重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扎实,突出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当前,党的事业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上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树立事业为上、以事择人的鲜明导向,围绕事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来选干部,选拔培养一批想答好干事创业答卷、在赶考路上争先创优的优等生。深入分析不同岗位具体特点、专业要求和任职条件,正确把握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进步的关系,紧扣岗位职责需求选用干部,对实绩突出、攻坚一线的岗位,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重点考虑,对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干部,要优先使用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要从群众口碑中观察干部对待事业的责任和态度,选出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磨砺“好本领”,立足优化“培育链”。“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干部培养是一项长期性战略工程,组织部门在培养干部时,要建立多元路径,创新手段与方法,以适时代之需。要“学深悟透”强理论。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教育的主线,引领干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扎扎实实掌握好党的理论并指导实践工作。要“比学赶超”强专业。因地制宜、因才施教搭建“比武竞赛”大舞台,系统化开展各类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以赛促学,让优秀干部强化专业历练、展示才华、脱颖而出。要“以学促干”强实践。构筑“墩苗历练”大平台,要“舍得”将优秀骨干、年轻干部们安排到攻坚前沿“吃劲”的岗位上,使干部在一线“事上练”、在基层“石上磨”,最大限度让干部骨干到改革发展主战场建功立业,到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为他们日后成为想干能干会干的实干家打下坚实基础。
健全“好机制”,打造强化“监管链”。干部选任如下棋,要通篇谋划、统筹考虑,既要把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选人关,也要善用“激励之下有勇夫”的考核办法。组织部门要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用好干部考核指挥棒,把干部考准考实,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观其八小时内日常表现,通过平时考核、年中考核、间接了解等方式,了解干部是否坚定政治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对工作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是否“敢”字当头,“为”字争先,敢为人先、敢当先锋。又要观其八小时外的一贯表现,通过纪检、公安、身边人等渠道,了解干部的朋友圈、生活图、社交圈,真实掌握干部八小时之外的表现情况。切实将考核结果与考核奖励相挂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坚持严管与厚爱并举,用活用好三项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要为“敢为”干部说公道话、做公正事,为“敢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摇旗呐喊,让他们“敢为”更“有为”,激发队伍整体活力,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运笔之道”勾勒大写的“廉”字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从严治政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对于凝聚党心、民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各地党组织要将“运笔之道”融入其中,放置“高倍镜”确保自我批评“横平竖直”、脱去“隐身衣”确保相互批评“方中藏圆”、下足“真功夫”确保整改落实“点划分明”,让廉政教育“笔锋遒劲”,真正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自我批评要放置“高倍镜”,“横平竖直”一以贯之,敢于“自揭伤疤”不放“烟雾弹”。“查摆问题”是廉政教育的“开胃菜”,各地党组织想上好廉政课就要烧旺“信仰炉火”,引导党员干部深入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大精神,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照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6个方面突出问题,特别是对照总书记关于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12条具体要求,将工作、职责、自我融入其中,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党性分析,查找隐匿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查找潜藏于服务群众中的“短板”,以“重槌”敲“响鼓”,确保廉政教育方向明晰、主题明确、重点突出。
相互批评要脱去“隐身衣”,“方中藏圆”一身正气,不怕“戳人痛处”避免“凡尔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查找病根、予以改进的基本方法。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我们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靠的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廉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各地党组织要在廉政教育中引导党员干部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张“王牌”,联系实际、正视问题、触及思想,以“讲党性、不讲私情”的果敢关掉“美颜滤镜”,既不美化自己,也不奉承别人;以“讲真理、不讲面子”的坚定打破“形式主义”,既不隐藏短板,又不容忍过失,在“讲党性”“讲政治”的舞台上,挥好“批评与相互批评”的利刃,让廉政教育“见真章”。
追踪问效要下足“真功夫”,“点划分明”一改到底,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3101206 (76篇)2023年基层组织工作心得汇编.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mmgw.to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527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