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事关云南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赋予云南新的重大使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各族人民的关怀,给了我们最根本的遵循和指引、最强大的动力和鞭策。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纲”和“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答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统筹打好省外、境外疫情输入阻击战和湖北武汉、咸宁驰援战,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云南贡献。
——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围绕“六稳”“六保”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稳定恢复、逐月转好。根据国家统一核算,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万亿元、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4%。
——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财政民生支出占比73.9%,用政府紧日子换来百姓的好日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7.9%。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排查、早隔离、早治疗”措施,研发推广“云南健康码”,完善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边境一线“五个管住”举措,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率先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加快省级区域性疾控和国门疾控中心建设,129个县(市、区)核酸检测能力实现全覆盖。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创造性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果断采取“全员检测、严格隔离、不进不出”防控措施,快速处置突发境外输入疫情,坚决守住祖国西南大门。
(二)尽锐出战打好收官之战,全力攻克贫困最后堡垒。强化“军令状”和“交总账”意识,举全省之力,认真落实挂牌督战要求,苦干实干,“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动态“清零”。全力支持扶贫产业复产达产,产业扶贫覆盖168.53万户,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实现318.2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央下拨的专项扶贫资金增量和规模居全国第一。44.22万贫困人口脱贫、429个贫困村出列、9个贫困县摘帽。
(三)坚决守住“六保”底线,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切实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多措并举稳住经济基本盘。城镇新增就业49.3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5.5万人。基础教育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专项招聘3.9万人。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7.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384.2万人次。降低企业成本700亿元以上,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66万户。粮食总产量达1896万吨,生猪产能加快恢复。能源供需衔接平稳有序。企业原材料保供、物流保畅、订单开发、商业收储等成效明显。确保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直接惠企利民,省对下财力补助增长25.5%。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深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烟草产业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稳定安全运行。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电力装机总量迈上1亿千瓦新台阶。一批绿色铝硅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省内自用电量比例首次超过外送电量。云南首台国产化计算机成功下线,信创产业园挂牌成立。正式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溯源商品码“孔雀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中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认定200个“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电商进农村示范县数量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7%。新增9个国家级文旅品牌,大滇西旅游环线、半山酒店、特色小镇等成为旅游新亮点,全省接待游客5.2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77亿元。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有序推进,建成全国最大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国内首个13价肺炎疫苗获得批准生产使用。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5个,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6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386家。
(五)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切实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推动“两新一重”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项目,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2211亿元。“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新增高速公路3000公里,总里程超过9000公里,110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大临铁路建成通车,蒙自机场开工建设。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滇中引水工程加快建设,水利投资增速全国第一。16个州市建成区块链服务网络城市节点,建成一批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建成5G基站1.85万个。完成2233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抓好消费领域复业复市、稳增长促消费各项工作,市场消费加快复苏回暖。
(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政务服务“好差评”、营商环境“红黑榜”等制度全面推开,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5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弃水电量消纳。构建国企改革“1+1+X”框架体系,僵尸企业处置率超过83%,省属国企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控初见成效。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得到化解、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降。P2P网贷风险整治效果明显。无分歧欠款清偿工作提前完成。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各类开发区优化提升。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启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首批试点县建设。全力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访缅成果涉及云南事项的贯彻落实。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合作建成老挝首个石油炼化项目、首条高速公路。举办“永不落幕的南博会在线展”。中国(昆明)、中国(德宏)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
(七)着力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认真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大力修复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洱海、滇池保护治理深入推进,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星云湖、异龙湖水质由劣Ⅴ类转为Ⅴ类。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8%。能耗双控目标全面完成。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下降。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初步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成一批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湖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坚持最高标准,全力以赴筹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攻坚,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5%,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133所,深化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和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建一批全国文明城市,促进文艺创作,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成一批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三甲医院实现州市全覆盖,综合能力达标县级医院跃升到122个,历史性消除疟疾,在全国率先实现艾滋病防治“三个90%”目标。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958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72万人。继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累计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25.69亿元,清欠农民工工资1.85亿元。提质改造100个公办养老机构。坚决打好第四轮禁毒人民战争收官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达98.05%。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交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双拥、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广播电视、地方志、体育、防灾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10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
一年来,我们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开展资源性领域腐败、领导干部违规借贷等问题专项整治。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自觉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2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73件、政协提案794件。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准确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认真落实“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国的排位从2015年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世界一流“三张牌”扎实推进,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全面提升,智慧旅游站到行业制高点,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五年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迈入高铁时代、新增里程超过1000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以“四个彻底转变”的革命性举措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04%,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彻底消除中小学校C、D级危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效显著,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政治生态全面修复净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面提振。
回顾这五年,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就是: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做到对党中央决策部署闻令而动、令行禁止;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必须坚持科学决策和创造性落实,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各位代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深层次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向驻滇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各条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南的中央部委、中央驻滇单位、兄弟省区市、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欠发达”仍然是云南的基本省情,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有与现代化差距较大的问题。与全国相比,存在“两个30个百分点”和“三个10个百分点”的差距。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左右,这“两个30个百分点”说明了我们的巨大差距;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这“三个10个百分点”分别代表了“产、城、人”三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说明了差距的重要原因。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牢固,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短板突出;产业层次不高;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民营经济占比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不强。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民生短板较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不稳固,各类风险隐患多元多样多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省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省人民政府编制了《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立足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一个达到中位,三个全面建成”等远景目标,以远景目标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达到新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进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边疆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6个方面定性目标和“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4项定量指标。《纲要(草案)》编制中,我们注重把握以下4个方面要求。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坚持以大历史观把握新特征,立足欠发达基本省情,继续保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势头不减、力度不减,与全国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深厚的人民观践行新要求,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正确的现代化观承担新使命,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努力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