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2-10-21 11:01:52 124
联系客服提示-墨墨公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极不平凡、极其艰难、极为难忘。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成为全国抗疫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临武汉视察指导,为我们在危难时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根本保证。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带领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拼搏进取,抗疫保卫战、防汛保卫战、疫后复苏保卫战三战并举,仗仗打得精彩圆满,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打赢了气吞山河的抗疫大战。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干部群众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令,坚决扛起主战场责任,不惜一切代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以赴打好生命救治战;强化联防联控,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阻隔战;始终用心用情,全力以赴打好物资保障战,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又一个英雄壮举。刻骨铭心的90多个日日夜夜,一场场艰苦顽强的鏖战,一个个逆行出征的背影,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成为千万武汉人民永志不忘的共同记忆。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抵御了世纪罕见的洪水大汛。去年武汉汛期总降雨量历史第一,长江武汉段超警戒水位长达32天,中小河流、湖泊、水库全线超警戒水位。面对雨情急、汛情猛、时间长、跨度大的防汛形势,全市上下严阵以待、严防死守,经受住了八轮强降雨、五次长江洪峰的严峻考验,及时转移安置群众,迅速实现灾后生产恢复,确保了江河不决堤、湖库不溃坝、城市不内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损失!

——经受了艰苦卓绝的疫后大考。作为封控时间最长、重启时间最晚、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在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断崖式下跌40.5%的情况下,坚持稳中求进,做好六稳”“六保,搏杀二季度,单季基本打平;冲刺三季度,强势转正;决战四季度,全年好于预期,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十,达到15616.1亿元,同比下降4.7%,较一季度降幅收窄35.8个百分点,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武汉的疫后重振,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作为全国抗疫斗争的主战场、全省疫后重振的主支撑,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难,以倾城之力艰苦奋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全面落实“23245”防控策略,创造性实施五个百分之百防控举措。实施最严格的封控管理,3天完成421万户拉网式大排查,1天建起422公里生命长城。争分夺秒建院增床,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造87家定点医院和32座方舱医院,1个月内新增6.6万张治疗床位、7.4万张隔离床位。千方百计救治患者,上至108岁老人、下至出生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集中开展千万人次核酸大检测,在全国首创混检技术,提高检测效率,检测结果表明五个没有,实现从物理解封心理解封的巨大跨越。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多点触发预警,坚持人物地同防,决定性成果不断巩固拓展。自去年518日以来,连续8个多月无新发本土病例,武汉已成为最安全的城市!

二是全力推动疫后重振。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让企业活下去、留下来、发展好。因时因势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用1个多月时间,全市1万多家四上企业实现应复尽复132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面复工,赶上全国、领跑全省。开工建设武汉城市圈大通道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70个,建成四环线、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从一季度负增长81.6%收窄到全年负增长11.8%。对接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全年减税降费513.7亿元,直达38万家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纾困贷款1018亿元。投放5亿元消费券,推出惠游湖北·打卡大武汉系列活动,所有A级景区免费开放,城市烟火气加快恢复。危中寻机倒逼转型升级,抓住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线上经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0%,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户,达到6259户,增长41.7%。武汉经济以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被誉为疫后重振的风向标

三是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优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十必须十不准,推进五减五通,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比例达99.2%,企业开办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发放、一天办结、零收费,市场主体达到141.3万户,增长8.6%。办好《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解决了一批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开放增活力。跨境电商综试区快速发展,获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一轮试点,新开通国际货运航线6条,开辟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进出口逆势增长10.8%。长江沿岸铁路公司、霍尼韦尔新兴市场总部等35家企业总部、第二总部落户武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328.6亿元,增长6.7%。浴火重生的武汉,海内外关注度日趋提升,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四是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市8.85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加快补齐,动态新增危房完成改造,农村贫困人口实现饮水安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启动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0.9%,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4.4%。坚持不懈化解风险,粮食、能源等安全有效保障,政府债务、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总体可控。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

五是全力增进民生福祉。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特殊之年大力压减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76%。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22.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1万人,留汉来汉就业创业大学生突破30万人。强化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发放临时价格补贴4.27亿元、各类社会救助金超过19亿元,城乡居民低保综合提标6.7%。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六连增,中心城区、新城区失业保险金标准分别提高5.85%5.88%。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新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226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服务点)321个,养老床位突破10万张。建成棚改房3.4万套。改扩建中小学和公益普惠性幼儿园160所。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积极稳妥化解疫后综合症,扎实开展化积案、解民忧、促和谐活动,强力推进扫黑除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明显,市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国防动员深入开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大战大考之年,没有出现企业规模性倒闭、没有出现职工规模性失业、没有发生涉疫涉灾规模性上访,实现了民生稳、人心稳、社会稳,成为展现中国之治的重要窗口!

人口普查、对口支援、国家安全、消防救援、气象服务等工作扎实推进,民防、仲裁、档案、保密、参事、文史、对台、侨务、慈善、公积金、地方志、机关事务等工作不断加强。

一年来,我们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及各方面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429件、政协提案709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件,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22部。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淬炼作风本领,政府治理效能得到提升。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顾过去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我们永远铭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汇聚了全市人民奋力夺取双胜利的磅礴力量。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和倾情奉献,充分彰显了华夏大地万众一心、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我们永远铭记,全市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坚韧、无畏、大爱和担当。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湖北武汉的殷殷嘱托,坚定前行、奋勇拼搏,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这五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8个区(开发区)经济总量过千亿元。这五年,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5%,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及服务、生命健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这五年,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民生投入年均增长13.4%,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五年,城市影响力得到新提升。轨道交通主城成网、新城通线,快速路环射成网、循环联通。河湖水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展。在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集邮展览,现代化大都市风貌开始显现。

各位代表!五年奋斗,我们无惧风雨,以实干笃定前行,每一步都不容易;五年发展,我们不懈努力,用汗水浇灌收获,每个人都了不起。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中央在汉单位和各类驻汉机构,向参与武汉建设发展的广大劳动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艰苦卓绝的抗疫保卫战和疫后复苏保卫战中,全国人民舍生忘死、守望相助,为热干面加油,这份举国同心的人间大爱,武汉人民将永远感恩!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武汉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经济外向度长期偏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税源质量、亩均水平有待提升;政策落地不够、融资门槛较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优化营商环境还需持续用力;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与市民期待还有差距,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担当精神、创新意识、能力水平还需增强等。我们将正视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市政府编制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提请本次大会审查。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我市虽然遭受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望武汉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为我们增添了强大动力;省委省政府坚决支持武汉做大做强,赋予一主引领的重大责任,是对武汉的极大信任;全市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全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今后五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定位,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实现城市能级更加强大、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改革开放更加有力、文化魅力更加彰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治理更加高效。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突出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经济增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突出高品质生活。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机会、更有品质。

突出高效能治理。强化以人为本、安全为先、建管并重、精细智能,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格局,提升治理效能,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突出高定位推进。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好发挥一主引领的主引擎作用,努力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中体现武汉担当、展现武汉作为。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mmgw.to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62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