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重庆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并对重庆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重庆赋予了战略使命、带来了重大机遇;最具历史性意义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重庆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告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是,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推动重庆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当前,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年均分别增长7.6%、9%、7%,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8%。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18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动态识别的19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至333天,PM2.5平均浓度五年下降42.1%,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更加健全,银行业不良率、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等领域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八项行动计划”三年任务总体完成。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进展明显,成功举办三届智博会,集聚大数据智能化企业7000余家,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780个,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左右。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扎实推进,71个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预期目标。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推进,21个重点专项完成投资3890亿元。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取得积极进展,10个专项和32项重点任务全面铺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取得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印发实施,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行动计划稳步实施,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80%左右,生态环保领域28项重点工程和119项具体任务总体完成,重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进一步彰显。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完成重庆高新区、经开区体制改革和扩容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链条完整、功能互补、支撑有力的创新平台体系。创新主体加快集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88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来渝设立分院分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7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4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4222家、26371家,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预计达到25%。区域创新活力增强,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7.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6%。
——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党中央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川渝两地形成四级工作机制、成渝定期联系机制和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累计签订合作协议236个,开工重大合作项目27个、完成投资354亿元。“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分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规划统筹和分类指导,主城都市区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两群”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出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覆盖,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基本完成国家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试点和缙云山、水磨溪等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工作,全面完成1700万亩国土绿化提升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52.5%。绿色低碳转型提速,率先发布“三线一单”,广阳岛入选“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雏形初现,重庆经开区入选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市建成绿色园区10个、绿色工厂115个、绿色矿山170个,发行绿色债券264.5亿元,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河长制、林长制、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重点改革取得突破,中心城区列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开放发展呈现新气象。开放通道持续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96个国家、260个港口,中欧班列(渝新欧)累计开行超过7000班,国际航线增至101条,重庆成为全国首个同时拥有港口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平台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集聚了全市外贸进出口的80%、外商直接投资的60%。开放型经济稳中提质,五年实际利用外资523.8亿美元,在渝世界500强达到296家,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重庆英才大会等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开放促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中央部署重庆的改革任务479项全面落实、930项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五年新设市场主体212.7万户,上市企业达到76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
——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6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006元、16361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棚户区改造24.8万户,累计配租公租房54万套、惠及140万群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逐年递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学前三年、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3%、98.5%、53%;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8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平安建设成效明显,严重刑事犯罪、信访总量、安全事故平稳下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回顾党的十九大以来的这几年,我们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在中共重庆市委带领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不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创新,毫不放松抓好生态环保,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迈出新步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年,疫情突如其来,汛情历史罕见,世情错综复杂。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经济运行按下“暂停键”,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进入汛期,我市接连遭遇11次暴雨天气过程和16次长江大小洪峰,64条河流超警戒水位;与此同时,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战疫情、战复工、战脱贫、战洪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逐季恢复、稳定转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3.9%、1.3%、1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1318.8亿元、增长17.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24元、增长6.6%。
一年来,主要抓了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应对大战大考。全力战疫情,听从总书记指挥,按照党中央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抓好“四个工作面”,做好“两大保障”。28万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40多万基层一线人员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应急保供企业加班加点、全球采购,科技工作者争分夺秒、协同攻关,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运输司机、物业员工等普通劳动者默默坚守岗位,广大市民自觉宅家抗疫,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实现本地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持续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应急处置,全市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为恢复经济赢得了主动。全力战复工,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复消、复课复学。召开重点行业企业座谈会,制定“支持中小企业20条”“支持企业40条”“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45条”等纾困惠企政策。组建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帮扶企业,实施“十个一”等促销活动提振消费,“一校一策”指导学校完善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抢时间、补损失,全市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常态。全力战脱贫,优先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总攻十大专项行动,深化鲁渝扶贫协作,完成脱贫攻坚普查,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全力战洪水,启动市级Ⅰ级防汛应急响应,统筹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抢险救援、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百年未遇的长江第5号洪水过境期间,全市未伤亡一人、未溃一堤、未垮一坝。在应对“四战”、共克时艰的日子里,从基层干部到人民子弟兵,从城市建设者到志愿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3400万重庆人民都是平凡的英雄,每个人都了不起,我们给广大市民点赞,向全市人民致敬!
(二)抓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出台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制定分片区三年建设行动方案,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搭建市域跨区县协作平台,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主城都市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区增至8个,“两群”特色农业、绿色制造、生态文旅和大健康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呈现良好态势。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举行两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制定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建立两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成渝中线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达万、渝万高铁开工,成渝城际完成提质改造、实现1小时直达,铜梁至安岳、梁平至开江、江津至泸州北线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中欧班列(成渝)号实现首发;成立重点产业工作专班,川渝汽车、电子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开发一程多站跨省旅游线路70余条;设立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5个;9个合作功能平台启动建设,9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户籍实现“一站式”迁移,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实现公交“一卡通”,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快车道。
(三)抓“六保”促“六稳”。保居民就业,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6万人。保基本民生,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低保金51.4亿元、临时救助金4.6亿元、价格临时补贴6.7亿元。保市场主体,实施停产半停产企业复产止滑专项行动,“一企一策”支持重点民营企业纾困解难,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1000亿元以上,新设市场主体增长9.4%。保粮食能源安全,粮食产量创十年新高,生猪产能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蔬菜供应量足价稳,能源供需总体平衡。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建立产业链协同复工和海外供应链保障协调机制,加大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力度,重点产业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持续增强。保基层运转,实施政府过紧日子系列措施,落实中央资金直达机制,强化政府债务闭环管理,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稳就业,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5.7%。稳金融,出台金融惠企利民系列政策措施,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全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8100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4.8%。稳外贸,实施“稳外贸稳外资12条”,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对东盟、欧盟、美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3.4%、7.7%、10.5%、9.8%。稳外资,实施“利用外资25条”,建立重大外资项目直通车制度,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2.7亿美元。稳投资,制定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工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6%、5.8%、26.6%。稳预期,工业用电量、用气量、货运量等先行指标稳步回升,新签约招商项目合同额1.46万亿元,社会预期持续向好。
(四)抓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长安UNI-T、林肯“冒险家”等中高端车型上市,长城重庆基地发动机等项目开工,吉利高端新能源整车等项目落地,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获批,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10.1%;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峰米激光电视等项目落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3.9%;装备、医药、材料、消费品等产业增长态势良好。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启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出台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的意见,忽米网入选工业互联网国家双跨平台,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基本建成,2020线上智博会、重庆国际创投大会成功举办,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限上单位网络零售额增长45%。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出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引进中银金融租赁、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等全国性金融机构和组织,开展“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解放碑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创建,丰都南天湖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黔江濯水、彭水阿依河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54.4%、8.3%。
(五)抓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化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获批开展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试点,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0条措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渝快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全面扩大开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运营公司启动运行,中欧班列(渝新欧)运营线路增至31条;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项目260个、总金额338亿美元,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部落实,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和跨境资金池试点,全市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超过6700户。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西部(重庆)科学城启动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项目签约,超瞬态实验装置加快建设,获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新引进高端创新资源23家、紧缺优秀人才2.5万余名,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入孵企业团队超过3000个。
(六)抓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培育发展十大产业集群,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2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成功举办,“巴味渝珍”品牌授权农产品达到549个,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3%、21%;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三变”改革试点扩大到591个村,“三社”融合发展全面推开,地票交易额突破660亿元;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编制6895个实用性村规划,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6.26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近10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82%、99.9%。城市提升取得新成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万开云一体化、綦江万盛一体化、“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高铁在建和通车里程达到1319公里,渝怀二线铁路开通运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00公里;“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提速实施,通车里程达到370公里、在建里程达到186公里;曾家岩大桥、华岩隧道西延伸段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25条,完成堵点改造50个;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开工建设,武隆仙女山机场通航;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开工,水源工程三年行动成效明显;新建5G基站3.9万个。“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初见成效,长嘉汇大景区建设有序推进,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启动建设,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建成开放,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加快推进,开埠遗址公园开工建设;累计完成117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94个坡坎崖治理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公园,92个城市边角地块建成群众身边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172公里山城步道成为城市特色品牌;累计完成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1.2万公里,建成海绵城市421平方公里,统筹沿江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城市综合管理七大工程有序实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以上数字化城管平台全覆盖,创建全国首个城市管理智慧化应用范例,“马路办公”成为常态,“大城三管”深入人心,建设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取得新进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七)抓生态环保。优化生态保护格局,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评估优化调整,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强化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进三峡后续工作,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启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完成林长制试点,长江禁捕退捕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实施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三乱”整治专项行动,长江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评价空气质量的6项指标全面达标,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考核为优。坚决整改突出环境问题,中央和市级各类督察、暗访反映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八)抓社会民生。织密民生保障网,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义务教育城镇大班额基本消除,5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疾病防治基地,启动4家公共卫生应急医院建设,“三通”紧密型医共体试点覆盖25个区县;全市养老床位增至23万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扩面提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稳步调增,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15件重点民生实事年度任务顺利完成,中小学“三点半课堂”、公立医院预约诊疗等便民服务受到群众欢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十项行动,扎实开展化解信访积案“百日攻坚”,坚决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提升计划,加强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进一步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强化煤矿安全管理。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外事、侨务、港澳台、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参事、史志、人防、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2020年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渝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看到,重庆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稳增长难度依然较大。产业能级有待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有待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还不足。基础设施短板较为明显,城镇体系不够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依然较多。社会治理有待加强。上学、看病、“一老一小”等民生问题还不少。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我们一定直面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部署,我们编制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