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提示:部分资料(如“二十大”)应有关部门要求,本站不提供下载,会员如需下载请看会员QQ群公告。
会员请点击此处加入会员QQ群。
2025年3月总书记云贵行感悟汇编
(21篇)
目录
1. 读懂“云贵足迹”:行程万里此“念”不变
2. 循迹“云南之行”解锁“多彩”发展新密码
3. 追寻“云南足迹”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4. 将“民声愿景”变为“民生实景”
5. 品云南咖啡“豆”志昂扬写实“幸福日志”
6. 循迹“云南之行”踏上直通幸福的“奋斗路”
7. 循迹“彩云之南”让奋进征途“一路生花”
8. 循总书记足迹品悟文化何以“枝繁叶茂”
9. 追循“云贵考察”足迹续写“为民而行”篇章
10. 循迹“云贵之行”书写“为民诗篇”
11. 聚“贵州火塘”赞“云南咖啡”话乡村振兴
12. 从云南小粒咖啡品味dang员干部的成才之道
13. 在“文旅融合”中过上像花儿一样美的生活
14. 紧跟总书记“考察足迹”奏响“最炫民族风”
15. 让“幸福之花”在群众“心田”绚丽绽放
16. 读懂“考察足迹”绘就文旅融合“斑斓画卷”
17. 向“新”而行推动文旅发展“破题出圈”
18. 以“心”焕新向“特”而行
19.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看彩云之南绘就崭新画卷
20. 跟随总书记考察足迹托起人民“花样生活”
21. 紧跟“彩云之南足迹”汲取“多彩发展”智慧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近日,总书记接连赴贵州和云南考察调研。从一路“黔”行到彩云之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滚烫深情“一脉相承”。广大dang员干部要紧跟总书记的“为民、富民、惠民”足迹,在崭新的赶考征程上标记念念不忘的“时代注脚”。
从“火塘对话、板凳座谈”读懂对“百姓冷暖”的念兹在兹,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为民举措“事事落地”。“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行程万里,人民群众的“大事小情”始终是总书记的“心心念念”,从“百姓家中的叮嘱”到“火塘边的对话”,从“考察蔬菜基地”到“访问花卉产业园”……总书记所到之处、目之所及,都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广大dang员干部当紧跟“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足迹”,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下农田、入村舍,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面对面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中读懂人民群众“欲言又止”的民生关切和“话到嘴边”的殷切期许,在“声声有应”中做到“时时解民忧”“处处惠民生”“事事顺民意”,以“掷地有声”的执行力将“口头承诺”变成“为民践履”,把群众的“幸福梦”变成自己的“奋斗梦”,在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过程中把辛勤的汗水挥洒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让朵朵幸福之花绽放于人民群众的脸上、心头。
从“情系村寨、记挂三农”读懂对“乡村振兴”的念念不忘,把问题解准、把难题攻破,让富民项目“时时推进”。“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广袤田野孕育无限生机,要想发展农业之“特”,就必须回归乡野之“土”,以“因地制宜”智慧水浇灌创新发展“致富花”。从“千年古寨”肇兴侗寨,到“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产业发展是总书记的“心中所系”。广袤自然就是一个天然“聚宝盆”,乡土资源禀赋就是一座待发掘的“富矿”“宝藏”。广大dang员干部要紧跟“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足迹”,一方面要走出“办公室”、走向“自然原野”,用一步一印的深脚力将高山上的珍贵山货、深林中的优质水果、大海中的水产优品记录在册,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在精密的市场调研之后,不断强化特色产业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按下“科技引擎”的“启动键”,在遵循万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前提下,精准采用大数据“选种”“灌溉”,创新引入“云平台”有效管理,实现特色产业原材料“质”与“量”的双线并行发展,不断提升特色产品的“有机含量”,切实把“好资源”转化为“好产业”,助力万千“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侗寨大歌、纳西古乐”读懂对“文化传承”的日夜惦念,把底蕴挖深、把韵味存久,让惠民元素“处处出彩”。岁月潺潺,文脉悠悠。在肇兴侗寨,总书记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漫步丽江古城,纳西古乐悠扬回荡,当地人手鼓阵阵,欢迎总书记到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那些深邃厚重的文化如一壶老酒,越是年代久远,越是甘醇怡人。广大dang员干部要紧跟“春华秋实传不尽”的“文化足迹”,成为文化传承的“扛旗人”,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征程上,风雨无阻“入深山”、夙兴夜寐“查典籍”、脚踏实地“访长者”,以“最低程度干预”留住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熠熠生辉的“古器物”、口耳相传的“好故事”的最古朴风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文化遗产推广“路径”,将具有独特标识的文化元素串“珠”成链,借力“村民大舞台”“村晚”“村BA”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村IP”,打造精品文旅线路,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花”,在点燃“文旅热”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鼓足“钱袋子”。
3月19日下午,总书记在云南省丽江市考察调研,走进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丽江古城,实地了解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从高原特色农业的勃勃生机到千年古城的璀璨文脉,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到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总书记的“云南之行”既是对云南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为新时代dang员干部扛牢使命担当、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dang员干部当循迹“云南之行”,从总书记考察足迹中解锁“多彩”发展新密码,在深学细悟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实干实绩为dang和人民事业添砖加瓦。
挖掘“绿色”根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之志开辟“科技兴农”新天地。“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总书记详细了解当地如何将地理气候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从全国最大温室彩色马蹄莲种植基地的惊艳亮相,到“云花”品牌享誉世界的华丽转身,云南用实践证明,特色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赋能。广大dang员干部既要当好“寻宝者”,练就发现资源的“火眼金睛”,精准识别高山药材、优质谷物、特色水产等“沉睡宝藏”,又要当好科技兴农的“拓荒牛”,深耕智慧农业沃土,推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让“数字孪生”赋能精准种植,使“智能灌溉”替代“靠天吃饭”。要唱好农文旅融合“交响曲”,让田园风光与民族风情碰撞火花,使“一朵花”催生观光工厂、“一片田”孕育研学基地,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守护“金色”记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漫步丽江古城,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之情溢于言表。这座承载着纳西族千年智慧的古城,既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未来的“聚宝盆”。广大dang员干部既要当好文化遗产的“守护神”,修缮好每一块青砖黛瓦,守护好文化传承的“根”与“魂”,又要创新保护利用方式,通过VR重现茶马古道盛景、AR激活东巴文化密码,让文物“开口说话”、非遗“活灵活现”。要打好文旅融合“特色牌”,精心设计精品线路,让游客在流连忘返中感受中国的独特魅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引擎”。
筑牢“红色”纽带,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之势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丽江古城考察期间,总书记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寄予厚望。从白沙古镇的纳西古乐到束河古镇的四方街,处处可见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生动图景。广大dang员干部既要当好民族团结的“播种机”,办好“双语教育”“民族文化进校园”等实事,构建“dang建+民族团结”新模式,让dang的民族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要架好增收致富“连心桥”,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发展民族刺绣、特色民宿等富民产业,让“指尖经济”绽放光彩、“舌尖产业”香飘四方。要奏响共同繁荣“大合唱”,在就业帮扶、教育医疗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进步,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丽画卷。
近日,总书记在云南省丽江市先后考察了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丽江古城,了解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从高原特色农业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民族团结进步到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的“云南足迹”中蕴含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广大dang员干部要紧紧跟随总书记的步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在新征程上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循迹“花开四季香满园”的产业密码,以因地制宜、创新驱动的使命感,绘就“美丽经济强村富民”的振兴画卷。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总书记实地察看花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强调要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云南以“植物王国”之姿,将鲜花产业打造成富民兴滇的“绿色引擎”。40余年深耕,鲜切花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斗南花卉市场日均交易超700万枝,花卉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带动百万农户增收。从“中国红”奥运颁奖花束到“赤子之心”亚运礼仪用花,云南鲜花扮靓世界舞台,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广大dang员干部要以“云花产业”为镜鉴,在激活产业动能上下功夫,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打造“一地一品”产业格局。同时,要在品种培育、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上下功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让农民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分享全链条增值收益。
循迹“绿水青山映乡愁”的生态底色,以久久为功、生态优先的使命感,绘就“金山银山两相宜”的绿色画卷。在云南,总书记强调要“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从独龙江畔的易地搬迁新村到洱海之滨的生态廊道,从亚洲象群的北移南归到九大高原湖泊的水质改善,云南始终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丽江古城依山傍水,自然风光旖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这些生态奇迹背后,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广大dang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哈尼梯田的农耕智慧、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普洱茶马古道的文化遗存,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循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神根脉,以守正创新、文化铸魂的使命感,绘就“美美与共向未来”的和谐画卷。在丽江古城,总书记指出:“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大理罗里密村“指尖技艺”织就的彝绣产业,到迪庆香格里拉“马帮文化”赋能的文旅融合;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千年茶文化,到临沧翁丁村“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活态保护,云南正以文化自信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总书记强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广大dang员干部当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同时,要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联姻、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融合,让民族节庆、传统手工艺、特色饮食成为吸引人才返乡、资本下乡的文化磁石,让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为乡村振兴注入绵绵不绝的精神力量。
日前,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调研时指出,让“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广大dang员干部当知责于心、担责于身、践责于行,将群众“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切实将“民声愿景”精心绘制成“民生实景”。
矢志不渝,知责于心,绘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服务图。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广大dang员干部务必将“人民”置顶,厚植为民情怀,站稳群众立场,“思”民生痛点之因,“谋”民生改善之法,“行”民生幸福之事,力耕不辍、久久为功,以实绩收获群众满意。要主动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聚焦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短板痛点,主动俯身问民需、访民情、察民意、听民声,精准对接利益诉求、所想所盼,找准发力点、突破口,用心用情用力帮助群众解决“生命安全”的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愁眉苦脸”的难事,做困难群众感情上的贴心人、权益上的维护人、纾困上的办事人,以“解民忧、暖民心”走好新时代dang的群众路线。
敢作敢为,担责于身,绘就“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担当奉献图。担当,体现的是背水一战的决心,展现的是迎难而上的勇气。广大dang员干部要永葆为民初心,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心系民生冷暖、心怀万家忧乐,时时叩问初心,处处践行使命,确保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始终如初。要心中有数、脚下有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带着深厚感情办好事、办实事,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民生实事下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不走过场、不图表面、不慕虚名,尽最大努力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人民装在心中,把困难踩在脚下;也要清醒认识到,办好民生实事不能脱离实际,唯有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持之以恒,从最急需最紧迫的事情干起,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把民生红利落到实处。
事不避难,践责于行,绘就“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实干奋斗图。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时代新征程上,有爬坡过坎之难、风急浪高之险、闯关夺隘之艰,成绩不是等来的、靠来的,而是dang员干部和群众一同勇攀高峰、乘风破浪、迎难而上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百姓心为心,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开心不开心作为谋划工作的逻辑起点、推动工作开展的有力杠杆、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不懈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发扬斗争精神,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强筋壮骨,淬炼担当的铁肩膀,力行为民之举,“实”字当头、“干”字为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