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努力扩大内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力度,稳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扩大内需战略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并明确将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城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为了学习考察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高对城镇化发展的认识,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2013年1月5日至11日,我们赴江苏省昆山市对城镇化建设进行考察。考察组先后深入昆山市科博中心、蓬莱社区、康居新江南小区、城市森林公园、昆山软件园、花桥国际商务城、周庄高勇村等,通过实地考察、走进农户家中、与园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村干部交流等方式,考察昆山市推动进城镇化的成功经验。
推进城镇化,精神是先导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必然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昆山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昆山人民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展现。据昆山市委副书记张雪纯介绍,昆山的发展虽然有区域位置优势的原因,但纵观昆山发展史,今日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昆山人凭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核心内涵的“三创精神”,探索出了一条以经济国际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昆山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昆山也走过了一段曲折、艰难的路,那时,昆山一没政策、二没资金、三没人才、四没技术,发展举步维艰。但昆山人在困难面前没有被吓到,而是“勇”字当头,敢于先行先试,敢想敢干。1984年,昆山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机遇,以非凡的胆识自费创办开发区,当时的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在县城东边划了一块4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上海的虹桥立了一块大广告牌:欢迎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创业(实际上1991年才被省政府认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开发区),率先走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就是靠着这样,昆山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商城市的“蝶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昆山人更是敢为人先,打出了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构想,成功建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挖掘出“千年水乡古镇文化”、“中国昆曲”、“大螃蟹文化”,打响了文化品牌,提升了昆山的知名度,也使昆山被更多的投资者所了解。现在,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昆山又提出了“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将全力打造国际现代产业、中国和谐幸福、江南人文宜居“三大名城”,确保在江苏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推进城镇化,特色是关键
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每个地方都要“化”成一样,都搞工业园,而是要立足实情,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要着眼长远,用全局的眼光不断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在特色化发展的路上,昆山做足了文章。
首先做好了吸引台商这篇文章。据昆山市委组织部部长杨军介绍,从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始,短短十几年间,这个今日苏南农业小县,迅速成为当年的中国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现在,台商已经成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留住台商,昆山积极营造引资的社会软环境,实施全过程服务跟踪,包括台商就医、子女教育、企业纠纷调解等,切实消除了台商投资的后顾之忧,使得越来越多的台商在昆山停下了奔波的脚步。同时,为了让广大台商真正将昆山作为“第二故乡”,昆山正在积极打造台商大陆“精神家园”,以不断增强台商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
其次做好了产业分工布局这篇文章。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按照一镇一品的模式,昆山对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分工布局。如位于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的巴城镇,因拥有40000亩的水域,所以,这里的农业发展侧重于水产业,水产业又以大闸蟹、青虾的养殖、加工、出口为龙头。工业上,主要有光电和汽车零部件两个支柱产业。此外,巴城镇还建立了昆山软件园,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巴城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又如地处苏沪交界处的花桥国际商务城,距上海市中心不到25公里。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这里被规划为着力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现在是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又如周庄镇,则重点发展旅游,限制发展工业。昆山对周庄镇政府没有经济发展的强制性要求,并对其进行补贴,使得周庄保留了原生态的景色和良好的环境,能够把游客引来,把游客留下。现在,周庄旅游已经成为昆山的一张名片,投资1000多万编排大型实景剧《四季周庄》,既宣传了昆山的风土人情,又吸引了观光的游客,实现了多赢。
推进城镇化,“化人”是核心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城镇化不仅仅是靠投资拉动,堆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空间,而且要有与城镇化相匹配的人来支撑。对昆山而言,“化人”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让农民真正市民化,让“进城之人”变成“城中之人”。为了让进城农民住得下、留得住、有保障、过得好,昆山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农民接受的征地补偿、拆迁标准和宅基地置换政策。在周庄的高勇村,据村主任张正华介绍,在高勇村,拆迁时,农民可选择现房或货币安置,一般来说,1栋自建住房可以换3套公寓房,农民可以1套自住、1套租赁、1套出售,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利益。还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保障了进城农民的生活。除了实施低保制度外,还建立了“低保边缘”制度,帮助贫困但又不满足低保条件的农户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同时,昆山还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让农民享受城市标准的公共服务。我们在蓬莱社区考察时,社区党委书记陆建明向我们介绍,蓬莱社区办公大楼有2730平方米,但是社区办公用房只有360平方米,其余87%以上的面积全部用于居民公共服务。排练室、放映室、棋牌室,以及各类展示馆,对社区内所有年龄段的居民都考虑周全。此外,社区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一应俱全,生活休闲设施完备,治安管理井然有序。通过规范的管理,使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逐渐向新的城镇生活方式转变。
二是把进城的农民转化为适应城市文明发展的新人。这是观念和行为的革命,也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文明新风行动,让身子已进城的农民快速在行为方式和思维观念上“进城”。在乡村,人们的交往,依据礼仪习俗,比较随意;乡里乡亲有了纠纷,也大多依据乡规民约、通过邻里劝和就能解决。而城市则是“法理社会”,讲规则,讲规范,讲契约精神,讲法制。如新城里人生活在小区,由物管管理。须缴纳物管费,但他们大都缺乏主动缴纳物管费的概念,有的还乱搭乱建,乱停车等等。如何改变进城农民一些与城市生活相冲突的观念和习惯呢?在康居新江南小区考察时,该小区的物业公司——昆山乐成置业公司的总经理裘建华谈了他的做法。他说:“我们制定了制度,然后严格、公平地执行这个制度。那怕是我自己做的不对,也要严格遵照制度纠正。这样,慢慢的,大家的观念和习惯就扭转过来了”。
推进城镇化,生态是保障
城镇化发展,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到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发展的蓝图,建设“美丽城市”、“幸福城市”。昆山在生态建设上,下了苦功夫。
一是重视规划,城乡建设大手笔。在昆山,我们听陪同考察人员说得最多就是“富规划、穷开发”这么一个理念。确实,昆山人在规划上肯花钱,而且他们会花钱,他们的“富规划”是在遵循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把昆山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实现规划的全区域覆盖。据昆山市委党校副校长钱球霞介绍,一直以来,昆山坚持按照“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优化城市管理”的思路,通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经济、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详细、全面地研究昆山的区域现状,把昆山放在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看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和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制定昆山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城市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各项指标,以此为指导,编制昆山的总体规划。规划一个中心城区和六大片区,并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等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建设,形成清晰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二是狠抓生态建设,打造美丽昆山。在生态建设上,昆山坚持“跳出环保抓环保”,规划产业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注重生态建设,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单位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生态修复上,昆山舍得大投入,迭出大手笔。阳澄湖生态景观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大手笔。阳澄湖生态景观东临傀儡湖、西接阳澄湖,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已经初具规模、占地595亩的阳澄湖生态区是一座无门槛的生态公园。环阳澄湖是房地产开发的“黄金宝地”。当初,为修复阳澄湖生态环境,建阳澄湖生态区,昆山市将5个房产开发项目、超过300亩的土地置换出来,建起了生态景观区,实现了还湖于民,还绿于民。又如,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占地面积3150亩,投入15亿元,本着“以人为本,先创环境,后建城市”的原则,通过拆迁改造,在城市中为市民营造娱乐休闲的天然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