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是兰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历史重任,面对疫情突袭、经济下行、循环受阻的多重压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勠力同心、克难奋进,在严峻考验中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始终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时因势启动和调整应急响应,严格实施分区分级管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共同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本地37例确诊病例治愈35例,境外输入84例病例全部治愈。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好入境人员管控、进口冷链物品检测消杀等工作,构建起“从国门到家门”的全方位防控链条。主动扛起责任服务全国大局,选派六批次51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积极承担跨国入境人员集中留观救治工作,为全国抗疫作出了兰州贡献。
经济运行总体趋稳向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守三线、抓项目、保目标”工作方针,采取“底数清、情况明、方法对、措施实”工作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回稳向好。全年生产总值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和7.7%,实现了逆势增长。及时制定出台积极应对疫情有效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点对点落实稳岗补贴、社保退费、税收减免和延期缴费等扶持措施,分类推动复工复产,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累计减税降费77.67亿元。采取发放消费券、举办促销活动等形式,多方促进消费、助企纾困,财政直接投入资金1.2亿元,引导企业直接投入资金5亿元,带动社会消费超过45亿元。把项目建设作为抓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创新制定项目建设管理手册,开展项目建设“五比五拼”活动,续建项目复工率和新建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100%和98.5%,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强化“两真四有”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全年签约引进海康威视、联东U谷等项目241个、总额1220亿元,省外到位资金971.78亿元、增长12.27%,宝方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杉杉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运营。
“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3亿元,多措并举冲刺清零,剩余0.38万贫困人口全部达标退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中国防贫效率“百高县”排名中,永登、皋兰、榆中分别位列第1、第13和第18位。全方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优良天数历史性突破300天,达到312天,创国家实行新标评价以来最好成绩。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持续深化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扎实抓好土壤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工作,超额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建立区县级财政保工资监测预警机制,争取特殊转移支付资金11.5亿元,守住了“三保”底线。深化各领域风险排查化解,下功夫解决房屋产权登记发证等历史遗留问题,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
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兰州新区发展提质增速,产业聚集和发展带动效应不断增强,绿色化工园区累计落地项目150个,医药物流产业园开园运营、入驻药企130家,国网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成投运,获批能源装备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生产总值增长16.7%。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全面铺开,高标准编制完成各类规划,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扎实推进市政道路、生态绿化、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完成绿化面积6100亩,5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交通基础骨架基本形成。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陇神戎发、中农威特、西脉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引进落地中国宝武、陶氏化学等“500强”企业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生产总值增长6.5%。经济区发展扩容增效,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新引进产业项目25个、总投资126亿元,生产总值增长5.6%,在国家综合考核排名中提升38个位次。
“精致兰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基本划定,主城区78个“15分钟生活圈”初步划分,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遵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主体结构、东方红广场提升改造基本完工,打通和政路等疏解路6条,新建停车泊位6300个,新增公交车出租车402辆。深入开展“十大精致项目”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市容市貌及公共设施突出问题整治行动,投资24.6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416个,老旧住宅加装电梯304部,完成151条道路线缆入地,拆除违法建设28.04万平方米、违规户外广告8.96万平方米。全面做好“黄河文章”,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开工建设,“读者印象”精品街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奥体中心主体结构封顶,黄河楼、兰州老街、水墨丹霞景区建成运营,黄河风情线核心段20公里健身步道全线贯通,黄河之滨音乐展演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黄河之滨也很美”叫得越发响亮,兰州跻身“中国最美夜游景观旅游城市”和“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城市”行列,荣获“2020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市级财政民生支出16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5%。9件省列和10件市列为民办实事全部完成。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6%。兰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成开园。实施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项行动,北京八中兰州分校等项目加快推进,兰州二中雁滩分校、兰州十一中教学楼拆除重建等项目建成,新增学位2.34万个,多渠道补充教师1715人。加快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市一院医疗业务综合楼、市三院医养结合项目建成投用,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市中医医院异地新建项目主体完工,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启动建设,市二院升格为三甲医院。发放各类补助救助资金4.97亿元,全力保障受疫情影响等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深化“平安兰州”建设,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净化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矢志不渝、拼搏进取,历经15年不懈奋斗,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嘉奖!我们充分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全力支持驻兰部队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我们着力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引导全市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这一系列荣誉,彰显了兰州精神、兰州力量、兰州担当,让兰州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广大市民的自豪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过去一年,我们付出了艰辛努力,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成绩实属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回顾“十三五”时期工作,我们笃定前行、砥砺奋进,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推动大都市、大产业、大枢纽、大物流、大市场、大平台建设,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如期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兰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新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102.25亿元增加到2886.74亿元,年均增长5.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一万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52.15亿元增加到1641.24亿元,年均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85.19亿元增加到247.13亿元,年均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7088元、9621元增加到40152元、14652元,年均增长8.2%和8.8%,连续跑赢GDP增速。累计引进招商引资产业项目1327个,其中“三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0个,完成到位资金5967亿元。“三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35.89亿元、291.94亿元和331.49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8倍、1.63倍和1.47倍。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跃上新台阶,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我们立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获批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一体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57家,翻了两番多,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78%,较“十二五”末增长16.5个百分点,步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聚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实施“三化”改造重点企业39户,创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3户,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23户,建成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5%。推进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引导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成兰州苏宁等配送中心和门店1万多家,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617亿元,年均增长18.6%。支持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引进银行4家、保险公司8家、证券公司7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31.5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倍。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大兰山、石佛沟、河口古镇、什川古梨园等景区提质升级,中山铁桥、望河亭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速均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推动富民产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06万亩,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2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18家,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3家。
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城乡发展面貌呈现新形象。科学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中心城区各片区控详规划全覆盖。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宝兰客专、兰渝铁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兰州进入地铁时代。建成南绕城高速、雁白黄河大桥、盐什公路、川海大桥、东岗立交桥(重建)、青白石互通立交、西客站北广场、城市高速路口改移拓宽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9662公里,交通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提升城市主干路107条,建成深安大道、雁东路北段、五一山西路等疏解路41条,新建天桥和地下通道36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59万个,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和皋兰国家试点县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3.48公里,改造供热管线729公里,新建供气管线45.8公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5G商用全面推开,首创研发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我市荣获“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和“政务环境创新奖”。“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干净了,主次干道、生态廊道更靓了,架空线缆入地了,交通秩序变好了,绿化美化提升了,城市“颜值”和“气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各方好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精致兰州“绣”出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市新增常住人口近40万,城镇化率达到81.04%。兰州新区开发建设面积由2015年的12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6.5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新建农村公路2854公里,建制村硬化路通达率、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全部“清零”,建设特色小城镇12个,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5个。
五年来,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抓环保、治污染,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巩固提升“兰州蓝”成果,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5.2%,比2015年提升16.2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4.04%。四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投资16.79亿元的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全线完工,完成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黄河兰州段干支流水质达标率100%。投资59.67亿元的兰州第二水源地工程投入运行,广大市民喝上了更加优质的饮用水。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持续规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域无垃圾三年治理行动任务圆满完成。拓建改造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87处,新增改造城市绿地579公顷,完成营造林68.85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五年来,我们紧盯重点领域攻坚突破,着力增动力、添活力,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新动能。“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线上线下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理总时限压减65.65%,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扎实推进,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84.98%、79.69%和37.22%。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深入推进,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汽车整车、粮食、肉类等九大特殊口岸建成运营,西北首个铝期货指定交割库挂牌成立,“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运行,累计发运984列41017车,货值21.6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入区企业达到115家。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与西宁、临夏等城市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各领域协同联动发展逐渐走深走实。成功承办国际田联路跑大会等高规格会议,兰州国际马拉松“双金”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对外开放度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们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惠民生、解民忧,群众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全市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82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2倍。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近40亿元,集中力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永登、榆中、皋兰、七里河4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3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2.4%和67.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较2015年提升3个百分点。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租购并举制度有效落实,累计发放租赁补贴3.6亿元、公积金贷款198.36亿元,公共租赁住房实物保障7.04万户,老旧楼院完成改造160处,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00个、惠及10.82万户30多万人。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95所,新增学位11万个,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比例下降为0.96%,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1%,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58%。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联体、分级诊疗、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全面推行,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8平方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打掉涉黑涉恶犯罪组织123个,刑事、治安案件比2015年分别下降54%和59%,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五年来,我们恪守为民务实清廉之责,着力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纵深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治转提”“四察四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一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风作风明显转变。学习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赴外调研学习,干部本领素质不断增强。政府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逐步优化,“双清零”管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全面推行,严格按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有效落实,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3件,发布政府规章28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80件、政协提案2125件,办复率100%。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从严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市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