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通过视频列席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榆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战疫”“战贫”一体推进,“六稳”“六保”同步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6.2亿元、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和8.3%,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这一年,我们众志成城战大疫,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果断决策,第一时间比照I级响应严防严控,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防联控网,取得了“病例少、无扩散、全治愈、医护零感染”的防控成果。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坚持人物同防,实行免费核酸检测,启动疫苗接种工作,连续441天无输入、无本土确诊病例。385万榆林人民同心同向、守望相助,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这一年,我们尽锐出战迎大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扎实推进“三排查三清零”等对标补短工作,现行标准下48.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广大干部群众辛苦不言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韩宏山、薛毅、郭晨琛、白新荣、陈海弘5位同志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绥德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7个集体和8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这一年,我们审时度势谋大局,科学绘就“十四五”发展蓝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标中省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开展15项重大问题专题调研,形成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意见》,编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谋划10大类365个、总投资2.3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勾勒出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保促稳、靶向施策,在重重困难中稳住了经济基本面。面对错综复杂形势,按照“三个有限、一个根本没有变”的科学判断稳定预期,及时果断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顶格落实中省惠企纾困政策,出台援企稳岗等一揽子帮扶举措,累计减免各类税费192.8亿元,通过降电价、降利息给企业让利11亿元,清欠民企账款19.5亿元,极尽政策之能帮助企业渡难关。着力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恢复,原煤产量、油气当量分别达到5.17亿吨和2729万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5亿元。组织各类促消费活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6%。实施现代农业“4+X”工程,有力应对近25年来最严重的春夏连旱,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二。去年,我们抢抓国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机遇,争取各类转移支付、政府债券363.7亿元,占全省比重10.2%,为近年新高,增加了财政腾挪空间,使得更多资金用于保民生、促发展。
(二)坚持创新引领、项目支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速。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核心地位,推开事关榆林前途命运的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院榆林分院落户科创新城,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首批学生入学,榆横多能融合集成示范基地一期完成场平。深耕“12363”煤化工高端化战略,延长填平补齐、陕西精益化工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建成投产,神府—河北南网扩建外送通道建成并网。加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启动建设华秦氢能产业园;引入世界首条大型无人机货运超视距航线,投运高新区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7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6%,增速居全省第二。
(三)坚持改革赋能、开放带动,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市本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完成两批328个审批事项移交,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入驻率和网办率均达90%以上,群众办事难、办事慢、来回跑、多头跑的问题加快解决。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地级市营商环境监测平台,全面推行“逢办必查”的信用监管机制,城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跃升至全国第22位,稳居全省第一。组建电力投资公司,府谷高新区、榆横工业区纳入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完成首个项目直投;组建榆林农商行,填补市级法人银行空白;北元化工主板上市,实现上市企业“零突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涌现出横山北庄、吴堡前畔、清涧韩家硷等一批新典型,全省农村改革现场会在榆阳赵家峁召开。实施外贸“144”战略,开展“金秋季”招商引资系列活动,“榆西欧”班列首发,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分别增长26.6%和7.3%。
(四)坚持区域协同、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中心城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河道治理、管网改造等市政项目71个,完成投资36亿元,榆溪河生态长廊全线贯通,一批城市运动公园、绿地公园建成开放。科创新城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体育中心、会展中心、运动员村和市政一期项目全面推开。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榆阳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神木跃居全国百强县第12位、府谷列第93位。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面推开“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和造林绿化示范点建设,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04.8万亩。榆阳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运,西榆动车开通运行,清子高速建成通车;东线引黄干线工程开工,西线引黄提升改建和“绥米子”三县供水工程主体完工,区域协调发展硬支撑实现质的提升。
(五)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强力推进铁腕治污三十项攻坚行动,完成“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和小火电升级改造年度任务,建立全省首个空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监测体系,榆林成为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大力开展水污染源头治理,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7.6个百分点;治理恢复矿山面积3.1万亩。妥善处置一批政府债务风险点,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2.46%,为近年最低;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2%和45.3%。常态化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攻坚行动,信访积案化解率达到4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提升2.4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
(六)坚持兜牢底线、补齐短板,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越是特殊年景民生保障越不能缺位,去年我们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保民生、保基本,全市民生支出达569.8亿元。把保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发放稳岗资金2.4亿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26万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两保合一,城乡低保标准由每年的7632元和4310元提高到8880元和5000元,救助保障困难群众14.8万人次。建立“三长”责任制消除大班额,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185所,新增学位1.9万个。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与国内知名医院合作建立12个专科联盟,建成3个紧密型医共体,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新增3个4A级景区,石峁遗址入选世界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省十七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各位代表!去年我们实施的10件民生实事,其中8件圆满完成任务,建成2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投用2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427所农村互助幸福院,打通8条断头路,推开免费孕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实施7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整改物业管理排查问题线索285条、群众投诉717件,组织开展2161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设立10个机动车登记便民服务站,全市社会化驾考考场全部开通周六驾考服务。市三院项目选址多次变更未能开工,凌霄广场项目设计方案等待国家文物局审批,这两件事我们将在今年的工作中全力推进。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狠抓政府自身建设。以政治建设统领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开展赵正永案、胡志强案以案促改,出台市政府领导班子廉洁从政“十不准”,专项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和土地开发等突出问题,巩固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成功创建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市,坚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民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制度,142件建议、375件提案全部办复。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退役军人事务、统计、审计、人防、地震、气象、公积金、档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各位代表!克难奋进、硕果累累的2020年,为“十三五”画上圆满句号。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全局,深刻洞察资源型城市发展普遍规律,深刻把握国内外宏观形势走向,深刻总结榆林转型发展实践,确立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线,就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构建起新时代榆林发展的“四梁八柱”,开创了榆林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先后迈上3000亿元和4000亿元两个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呼包鄂榆城市群首位、西部第7位、全国第57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省第一,“五上企业”较“十二五”末净增1021户。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6%。
——产业体系加快转型。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能化产业加速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31%。新材料、智能无人、氢能、现代物流等一批非能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十二五”末的3%提高到1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高位推进,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入黄泥沙量较新中国成立初减少58.7%。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省第一。连续三年开展铁腕治污专项行动,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守护了榆林的蓝天、碧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