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一年,是沈阳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逐季回升向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
(一)疫情防控持续取得新成果。面对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四防”“五早”“六快”,围绕“八条主线”抓实工作,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全力救治沈阳及周边转运患者,实现了患者零病亡和医务人员零感染。迅速建立省医疗救治沈阳中心,动员企业满负荷生产防疫物资支援一线,1000余名医护和疾控人员先后驰援武汉、大连等地区,为全省全国抗疫贡献了“沈阳力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我们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较好完成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转运任务,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闭环管理,出台助企纾困系列政策,强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迅速恢复了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去年12月23日突发境外输入疫情后,我们果断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划定重点管控区域、联防联控离沈通道等新举措,优化流调溯源、社区防控、农村防控等工作机制,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和风险外溢。在这场大战大考面前,广大医护和疾控人员冲锋在前,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连续作战,“盛京义勇”等志愿者不惧风险,广大人民群众顾全大局,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兄弟城市、国际友城与我们守望相助。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二)营商环境实现新改善。坚持以评促改,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成为中国营商环境15个标杆城市之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1045项,审批要件削减60.2%。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告知承诺制等改革举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创新“一枚印章管审批”和“免申直报”等服务模式,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3.5万个政务服务事项上线运行,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全程网办率超过60%。150项便民服务实现“掌上办”。115个社区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新增减税70.4亿元。减免社保、水电气等费用超过130亿元。投放应急转贷资金23.2亿元,办理无还本续贷168.2亿元,扩大专利质押、动产抵押等融资规模,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万人进万企”解决企业各类诉求4195件。坚决兑现政府承诺。两年累计清偿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215.4亿元,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全部清零。解决招商承诺不兑现问题180个。“企业评、群众议”满意度达到95.6%。
(三)动能转换取得新进展。注重扩大增量、激活存量,新的动能不断增强。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612个,创历史新高。赛轮轮胎等351个项目竣工投产,正威国际稀谷等286个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华晨宝马三大建设项目主体封顶,桃仙机场二跑道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推动制造业改造升级。44个首台套项目获得国家支持。109个重大技改项目开工建设。103种重大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70个精益管理咨询项目顺利实施。110兆瓦级重型燃机总装下线,130万吨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新松机器人未来城、东软健康医疗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中德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我市成为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培育数字经济形态。开通5G基站7321个,开发应用场景128个。成功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同步挂牌,禾丰牧业、辽宁联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新松VR产业研究院开工建设,光大特斯联AICITY项目落户沈阳。促进服务业加快复苏。发放消费券9791万元,带动各类市场主体投入10.3亿元,拉动社会消费超百亿元。完成中街国家级步行街改造,38条夜经济街区高峰期日客流量达到146万人次。开展直播带货节等活动近万场,电商直播交易额实现85.6亿元。成大生物通过科创板上市审议。制博会、韩国周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积极推进文化赋能。实施中心里遗址等9处考古发掘,完成沈阳故宫大政殿等13处文物修缮。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工程有序推进。棋盘山国家4A级景区通过复核验收。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城市书房、彩虹跑道成为文化新地标。向日葵教育等13家单位获批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我市成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坚持市场化导向,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推动重点改革多点突破。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机床集团完成资本注入,沈鼓集团、中沈国际等企业形成混改预案,水务集团实现瘦身健体。市属国企实现外部董事全覆盖,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全面推开。40.9万国企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基本清零。开发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速推开,“亩均效益”纳入指标考核。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如期完成。于洪区、沈北新区成为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苏家屯区成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出台户籍新政,全年落户外埠人口超过10万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自贸区“证照分离”等528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中德园新引进采埃孚电驱动等项目70个。中韩科技园开启“两国双城双园”合作模式。中日产业园签约东芝、松下、罗森等日资企业。药品进口指定口岸通关运行。创新“云招商”模式,全市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910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引进内资增长12.7%。开通沈阳至旧金山、伦敦两条货运包机航线。中欧班列发运量增长79.1%。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1倍。防疫物资出口7.1亿元,华晨宝马iX3、上通北盛创酷实现规模出口。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合同额增长163.6%。京沈对口合作项目达到320个,完成投资280亿元。沈阳经济区形成产业配套、旅游促销、环境整治等协同机制。
(五)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突破。发挥自创区引领作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创业更加活跃。推动基础领域研究。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一期封顶。新增铁路信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9个。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等14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支持应用领域研究。国家重大专项有序实施。组织集成电路镀膜设备等10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深潜探测器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小牛翻译云平台、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等新产品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5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60家、雏鹰企业达到776家、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88家。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全市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1家。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1037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3.9亿元。活跃创新创业氛围。组建创新创业孵化联盟,形成鑫源“双创+骨干企业”、光明小镇“双创+产业链”等新模式。全市双创载体数量达到212家,创业孵化面积达到560万平方米,集聚创业人员16.6万人。我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六)“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突出产业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政策,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增长63.1%,加快新希望、牧原等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扶持6000余个贫困户发展“四小经济”,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12803元。持续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县域开发区开复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8个、增长111%,亿邦药业、科勒卫浴等项目增资扩产。植保无人机产业化基地等47个飞地项目建成投产。出台促进中心镇建设发展实施意见,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支点,胡台、茨榆坨等首批6个中心镇开工重点项目87个。新民大民屯、辽中杨士岗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叠加省市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全年建设面积突破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8.7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135.6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80亿斤。生猪存栏恢复到256.4万头。伊利东北酸奶生产基地等21个农产品加工项目竣工投产。新增电商村110个。苏家屯来胜堡村获评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法库半拉山子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年建成“四好农村路”660公里,改造农村电网1275公里,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5.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5%。135个美丽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
(七)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注重完善城市功能,保障城市运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地铁10号线投入运营,1号线东延线和6号线开工建设。浑南大道快速路全线贯通,胜利大街快速路主线贯通,实现二环核心段南移。四环棋盘山隧道、沈康高速延长线等工程有序推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13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220千伏、66千伏全域容载比分别提高至1.98和2.26。三年170项排水防涝工程全面完成,主城区严重内涝问题明显改观。西部净水厂二期投入使用,康平、法库等4座净水厂稳定供水。新增气源场站5个,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中段建成投运。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渣土车管控、工地扬尘管控等应用场景启动运行,提升了城管数字化感知能力。开展消防通道、城乡结合部等专项整治。全市社区、公共机构、中小学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获得3年24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VOCs治理项目60个,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521家,完成散煤替代2.3万户,新增清洁能源取暖面积506万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历史新高。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整治河湖“四乱”468处,新扩建8座污水处理厂,17个省考以上断面实现全面达标。新增辽河生态封育42.9万亩,综合治理黑土区侵蚀沟38条。全面取缔“窖腌酸菜”。新增造林32.5万亩,城区绿化8.58平方公里,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到39%以上。
(八)民生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抓实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全面完成12件民生实事。在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新增城乡普惠幼儿园158所,新建改造城乡中小学厕所1439个,新建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5个。在社会保障方面,重点实施“暖房子”工程205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2509套、农村危房650户,解决了7.6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在城市运行方面,重点新建改造小区供水内网309.8公里、燃气管网258.6公里、供热管网161.8公里,改造265个电力弃管小区用电设施,开展了10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在交通出行方面,重点解决了15.9万个停车泊位,在主次干路涉及学校路段新增5869个临时停车泊位。在人居环境方面,重点新建公园10座,完善了浑北环城水系慢道系统。全力抓好保就业。加大稳岗力度,为4.4万家企业返还保险金8.4亿元,为37.4万失业人员发放补助金10亿元。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6亿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7万人。积极帮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4.34万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57万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治理288个小区配套幼儿园。创建103所新优质均衡(示范)学校。新增2所省级示范高中。职教集团增加到18个,宝马实训中心、中德园跨企业实训中心投入使用。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行动初见成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圆满完成,药价平均降幅53%。“两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超过50%。医保支付改革DRG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大病不出县”行动扎实推进,10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改造,乡村医生保障待遇得到落实。完善城乡养老服务。在100个社区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推进首批6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扩大到109个村。全市新增养老床位3500余张。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解决矛盾纠纷2.6万余件。取消城乡社区挂牌210个。信访减存控增累计化解积案1.3万件。三年累计打掉涉黑组织35个、涉恶集团42个、恶势力犯罪团伙70个。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双拥共建、国防动员、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持续加强。国家安全、保密、审计、仲裁、民族宗教、贸促、侨务、邮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防震减灾、公积金、档案、修志、文史、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事业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年来,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巡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国家统计督察、国务院大督查等各项整改工作,扎实推进违建别墅、乱占耕地等问题整治,全面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成功举办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活动。我们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966件人大代表建议和654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4件,发布政府规章3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大幅提升,行政复议案件化解率达到38%,“七五”普法和民法典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我们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7.9%。我们注重加强风险防控,依法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及流动性风险,超额完成政府化债任务。我们持续反“四风”、转作风,坚持问题导向,倡导现场主义,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公立医院改革三项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主动做实经济数据,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5%和7.5%,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持续提升。一批“大国重器”在沈问世,沈阳制造为嫦娥、天宫、奋斗者等国家工程作出贡献。金融、物流、文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消费基础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面创新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9.7%,各类市场主体突破90万户。世界500强企业在沈投资项目大幅增长,宝马新工厂成为国家七个标志性外资项目之一。
开放格局不断拓展。自贸区、中德园成为沈阳对外经贸、技术、产业合作重要平台。中欧班列发运数量进入全国前列。沈阳至洛杉矶、法兰克福等国际航线实现开复航。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友城数量达到22个。京沈对口合作、苏辽合作、沈阳经济区一体化不断深化。
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地铁进入线网时代,沈阳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大气优良天数增加80天。有水皆污的局面彻底改观。生活垃圾结束填埋历史。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双拥模范城市“九连冠”,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2.3万人。城乡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大幅提升,失独家庭、困境儿童等群体得到更多关爱。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85岁。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沈阳经济已走出了最困难时期,各类积极因素在积累,稳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收获弥足珍贵。“十三五”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委科学谋划、统揽全局,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沈部队官兵、消防救援队伍和中省直各单位,向关心支持沈阳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为抗疫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医护和疾控人员,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基层干部群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重大项目和有效投资不足,工业拉动经济增长乏力;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强,数字经济发展不快,县域经济发展困难较多,民营经济发展不活跃;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合作广度深度有待拓展;城市功能品质、生态品质、服务品质亟待提升;金融、安全生产等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不充分;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专业能力素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作抓而不实、抓而不细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疫情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影响城市运行、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对此,我们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重点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沈阳把握发展主动权、创造发展新拐点极为关键的五年。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部署,落实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要求,编制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